中国消费者协会利用互联网舆情监测系统,对10月20日至11月16日期间相关消费维权情况进行了网络大数据舆情分析,共监测到“消费维权”吐槽类信息1160435条,占“消费维权”总信息量的5.75%,吐槽主要集中于直播带货、产品质量、优惠套路、技术服务等方面。
监测期间,有关“直播带货”的负面信息共230675条,日均8238条,曲线峰值在活动伊始即出现,周期内存在多次波动。有关“产品质量”的负面信息共129462条,日均信息量4624条。11月5日达到峰值,为20281条。关于产品原料的曝光和讨论在监测期内十分热烈,一些品牌企业产品的品控受到消费者质疑,比如卫生巾长度缩水等。
中消协指出,有些主播虚假宣传,在“塌房”的边缘试探;有些品牌以次充好,在产品成分、标准上搞小动作,消耗了消费者的信任;有些平台选择走回老路,重新玩起“优惠套路”的把戏,令消费者心生反感。
中消协表示,16年后,“双11”渐成寻常。近年直播电商大大小小的活动一年数十场,消费者对“双11”的期待值不断下滑。电商平台和品牌商家为此努力求变,然而,在拉长活动时间、比拼优惠力度之外,有些主播虚假宣传,在“塌房”的边缘试探;有些品牌以次充好,在产品成分、标准上搞小动作,消耗了消费者的信任;有些平台选择走回老路,重新玩起“优惠套路”的把戏,令消费者心生反感。“双11”不再是网络购物的最优解,但仍是消费生态变化的重要风向标。从今年“双11”消费维权舆情监测情况来看,消费者更加注重性价比和个性化体验,需要更简单的优惠规则、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对此,中消协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围绕直播带货加强分析研究工作。在法治层面,应明确主播、品牌、平台的权利责任和行为边界,做好风险管理和预防工作。在监管层面,地方市场监管、网信、公安等部门须建立健全协作机制,对直播中的违法违规行为从快从严调查处置,加大惩戒力度,起到震慑作用。在平台层面,须健全直播营销行为管理规范,强化对主播直播、选品的审核抽查,切实把好准入关。在宣传层面,相关部门可在关键节点组织开展科普教育和警示提示活动,帮助消费者提高鉴别产品真伪的能力。
二是高度关注产品标准、品质相关投诉。相关部门宜及时妥善化解网络消费纠纷,畅通消费者投诉举报渠道,及时受理、高效处理投诉举报,帮助消费者维护合法权益。对消费者关切给予明确的回应,督促企业做好自查自纠,持续加大监管力度。
三是做好活动期间价格波动监测。电商平台要切实落实审查核验义务,保障活动规范、透明,通过提供更加精细化和个性化的服务来改善消费者的购物体验。既不卷低价,也不卷规则,让消费者更容易理解和参与,轻松选择、明白消费。同时,严禁不按规定明码标价、价格欺诈等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打击营销乱象,营造清朗、公平的网络消费环境,让消费者放心消费、舒心消费。(完)
关键词:
下一篇:最后一页
X 关闭
X 关闭
- 15G资费不大降!三大运营商谁提供的5G网速最快?中国信通院给出答案
- 2联想拯救者Y70发布最新预告:售价2970元起 迄今最便宜的骁龙8+旗舰
- 3亚马逊开始大规模推广掌纹支付技术 顾客可使用“挥手付”结账
- 4现代和起亚上半年出口20万辆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长30.6%
- 5如何让居民5分钟使用到各种设施?沙特“线性城市”来了
- 6AMD实现连续8个季度的增长 季度营收首次突破60亿美元利润更是翻倍
- 7转转集团发布2022年二季度手机行情报告:二手市场“飘香”
- 8充电宝100Wh等于多少毫安?铁路旅客禁止、限制携带和托运物品目录
- 9好消息!京东与腾讯续签三年战略合作协议 加强技术创新与供应链服务
- 10名创优品拟通过香港IPO全球发售4100万股 全球发售所得款项有什么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