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多面性:见微知著,细节背后隐藏着真相 | 白话《反经》05
来源:哔哩哔哩    时间:2023-09-01 00:43:07

我听说主将的方法,是要了解英雄的思想。但是人不容易了解,了解人也不容易。汉光武是善于倾听的人,却在庞萌身上犯了错误;曹孟德是知人善任的人,却在张邈身上出了问题。为什么呢?因为事物表象,是世人迷惑扰乱的原因。所以谚语说:猴子看似聪明其实不是聪明,愚蠢的人看似君子其实不是君子,鲁莽的人看似勇敢其实不是勇敢。亡国的君主看似聪明,亡国的臣子看似忠诚,禾苗中的杂草幼苗看似稻谷,黑牛产的黑色小牛看似老虎,白骨疑似象牙,色泽类似美玉。这些都是似是而非的例子。(《人物志》说:“轻易许诺的人好似英雄豪杰其实缺乏信义,经常改变主意的人好似奸猾狡诈实际上毫无功效,勇往直前的人好似精锐其实犯下错误,大呼小叫貌似明察秋毫实际上制造麻烦,骗人施舍好似慷慨施惠但不会善始善终,表面上的忠厚老实好似恳切其实背地里另有隐情。不是天下极聪明的人,谁能分辨这些人的真实面目?”)


(相关资料图)

孔子说:“人心比山川还要险恶,比预测天气还难。天气还有春夏秋冬和早晚的一定之数,人的面貌就深深地掩藏着难以尽察了。”

太公说:“有的士外表庄严但不修德行,有的外表温良却做盗贼,有的外表恭敬其实是欺诈,有的看似精明却没有情感,有的威风凛凛却没有成果,有的外表果断却不能决断,有的恍恍惚惚看上去忠厚老实,有的外表拖沓效率却很高,有的外表勇猛内心却胆怯,有的外表聪明却容易被人改变。这些士的外表与内心并不相符,不能只看到表面就下定论。

桓范说:“贤愚之异,就像葵花与苋菜,如何不知道它们的不同呢?就像莠草似禾苗,类是而非,类贤而非贤。”扬子《法言》说:“有人问难以知:‘泰山与蚂蚁窝,江河与小沟渠,不是困难吗?大圣与大佞,困难!哎!只有能分辨相似的人,才没有困难。’”

要了解这样的士,是有方法的。要暗中观察询问,以观察他的言辞;追问他的言辞,以观察他的变化;与他对弈,以观察他的诚信;明白地直接地询问,以观察他的德行;让他掌管钱财,以观察他是否廉洁;用美色试探他,以观察他是否纯洁;告诉他危难的事情,以观察他是否有勇气;让他醉酒,以观察他的仪态。(还有其他的说法:让他醉酒以观察他的准则;醉酒后观察他是否失态。)

《庄子》说:“派他到远处去办事,可以看出他是否忠诚;派他到近处去办事,可以看出他是否恭敬;派他承担繁琐的任务,可以看出他是否有能力;突然问他一些问题,可以看出他是否聪明;给他紧急的期限,可以看出他是否守信用;让他处在混乱的环境中,可以看出他是否坚定;派他去酒色之地,可以看出他是否纯洁。”

《吕氏春秋》说:“如果他通达,就观察他对待礼的态度;如果他显贵,就观察他举荐什么样的人;如果他富贵,就观察他供养什么样的人;如果他听言,就观察他是否实行;如果他接近我们,就观察他的喜好;如果他习性好,就观察他的言谈;如果他处于困境,就观察他不喜爱什么;如果他卑贱,就观察他不做什么。”

《经》说:“担任重要职务的人,观察他是否骄傲奢侈;被任用而又不能尽职的人,观察他是否背离正道;荣耀显贵的人,观察他是否自夸;隐居闲散的人,观察他是否有所畏惧;年纪小的人,观察他是否恭敬好学而且能和兄弟友好相处;年纪大的人,观察他是否深思熟虑,顾及自己的不足而不超越自己的能力范围。”

(傅玄说:“了解人的困难,最难的是辨别真伪。假设修养的方面在于‘道’,则言论自然,重视玄虚;修养的方面在于‘儒’,则言论分等级,重视公正;修养的方面在于‘纵横’,则言论讲究权宜,重视变换常理。九家各有不同的追求,各有所长,这不是所说的难了解人的困难。所说的难了解人的困难,是静默时观察其行为,动笔时观察其文辞,独处时观察其治理,群居时观察其学业。这四个方面各有不同的追求,所观察的也有所不同,这也不是所说的难了解人的困难。所说的难了解人的困难,是言行不一,诡计多端,奸诈阴险,虚假做作。这种行为常常迷惑人,也是明主所痛恨的。有德之士内心清洗其言行,以虚心待人,坚守不易之志,这是贞信之道。内心贞信而外不失贞信,那么虚伪者就无处可逃了。虽然空言易设,但只要责求其实事之效,则其是非立时可见。”

所以韩子说:“人都沉睡,盲者不知;人都沉默,哑者不识。使其觉醒而让他看,发问而让他对答,那么哑者、盲者立刻就可以认识到他们自身之疾了。考察其牙齿和吻的吻合程度,观察其皮毛的光泽颜色,即使是伯乐、乐石心也不见得能判定马的优劣;如果连车蹴驾,试行于途,那么臧获定能分辨其良驽。观察青黄之色,考察锻销之痕,即使是欧冶也不见得能辨别剑的利钝;如果陆地断狗马,水面截蛟龙,即使是愚蠢的人也能分辨其利钝了。由此可知明试责实是圣功啊。”)

《人物志》说:凡是具有血气的人,都是凭借着阴阳五行来立性,体现着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特征而形成形体的。在人体中,木是骨头、金是筋、火是气息、土是肌肉、水是血液,这是五种物象的表现,五物的特性和作用各不相同,彼此都有互相补充的作用。

骨头坚硬而柔和,称之为宏毅,宏毅是仁的本质;气质清朗而高洁,称之为文理,文理是礼的本质;体态端庄而厚实,称之为贞固,贞固是信的基础;筋脉强健而精壮,称之为勇敢,勇敢是义的决断;神色平和而畅达,称之为通微,通微是智的源泉。五质不变,是构成人的五常之性,所以叫做五常。

所以说,只有直而没有柔,就变成了僵直;只有劲而没有精,就变成了卤莽;只有固而不端,就变成了愚蠢;只有气而不清,就变成了散漫;只有畅而不平,就变成了放荡。这样说来,平直和偏斜的素质在于人的精神,聪明和昏暗的实质在于人的精气,勇敢和怯懦的气势在于人的筋脉,强壮和柔弱的体魄在于人的骨骼,急躁和平静的决断在于人的气息,悲惨和欢乐的情绪在于人的脸色,衰老和端正的仪容在于人的外表,态度和举止的动向在于人的容颜,缓慢和急促的情况在于人的言语。

如果一个人内在素质平淡,但内心真诚,外表豁达,筋骨强健,声音清朗,脸色愉悦,仪容高雅,那么他就是具有纯粹之德的人。

人的气,是一种真实的存在。这种真实必然会表现在外在。因此,心气粗犷的人,其声音低沉散乱;心气谨慎的人,其声音和谐协调;心气鄙俗的人,其声音粗犷猛烈;心气宽厚的人,其声音温和润泽。诚信之气中正简易,义气之时不失时机,和气简洁明了,勇气充满活力。这就是所谓的听气。

通过声音,我们可以判断一个人的气质。因为物以类聚,同类相应,所以声相应也会产生同类。听他的声音,观察他的气质,就可以了解他的行为和性格。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察色来了解一个人。察色,就是观察人的内心世界,都可以从外表上体现出来。如果一个人内心智慧,他的脸上一定有难以言说的神色;如果内心仁爱,脸上一定有庄重的神色;如果内心勇敢,他的脸上一定有不可侵犯的神色;如果内心忠诚,脸上一定有令人欣赏的神色;如果内心纯洁,脸上一定有难以玷污的神色;如果内心坚贞,脸上一定有值得信任的神色。质朴真诚的神色坚定而安详,虚伪虚假之神色混乱而烦扰。这就是所谓的察色。

《人物志》说:“内心坦荡正直,其仪容就强劲牢固;内心平和有理,其仪容就安闲自在。仁爱的眼神,真诚而端正;勇敢的胆气,光明而强劲。忧患的脸色,疲惫而荒凉;疾病的脸色,杂乱而污秽;喜色的脸色,愉悦而舒畅;愠怒的脸色,严厉而扬起;嫉妒迷惑的脸色,冒犯而不稳定。因此,当一个人言语很愉快但脸色不跟随,说明其中有违逆;当一个人言语有矛盾但脸色可信,说明他言辞不敏捷;当一个人话未说出而怒色先露,说明他愤怒已溢于言表;当一个人话已说出而怒气未消,说明他强忍而不顺从。”所有这些情况,即使想违背它,但精明的神色已经显露无遗了。虽然想掩盖也掩盖不了。

还有考察志向的。所谓考察志向,就是在与对方交谈,通过他的言辞来考察他的志向。如果他的气息宽厚柔和,脸色端正不谄媚,礼仪先人后己,言辞先让人后自谦,经常自我省察所不足之处,这是益人的表现。如果好脸色威胁人、好气息高人一等、好言辞压倒人,掩盖他的不足,防范他无能为力而去毁坏他所不能做到的,这就是损害人的表现。(姜太公说:“博学文艺,能言善辩,行为端正,高谈阔论,而不是世俗所说的奸巧的人。王者谨慎勿宠信这样的人。”)

如果一个人的相貌正直而不侮慢,言辞公正而不偏私,不夸耀自己的优点,不隐藏自己的缺点,不防备自己的过失,这就是朴实的人。(还有说:与他相处不喜悦,夺取他的东西他不动怒,沉静而少言,多信而少表面现象,是朴实沉静的人。曾有议论说:姜太公说:“身体打扮得朴素,厌恶华丽的衣服,说话无为之名,言无欲以求得,此为伪人。王者谨慎勿接近这种伪人。这朴实的人中还有这样伪装的人。)

如果一个人的相貌曲媚,言辞佞巧,修饰打扮得妖冶,致力于小的证验,为了小事而自我表白,这是无朴实之心的人。(有议论:晏子说:“谗佞奸巧的人在君侧,才能与行为都不是寻常的。那心中藏有大的不诚而在表面谨慎小心,小的诚心在表面,以成其大的不诚。这是一个难以明白的事。荀悦说:“观察人的技术,观察他的言行,未必合于道理而取悦于人的,一定是佞巧之人;观察他的言行未必取悦于人而合于道理的,一定是正直之人。”这是观察人的一个方面。)

喜怒哀乐因事而发而色不变,纷繁的事务虽杂而心不乱,深刻地诱导以利而心不移,面临威吓以势而气不卑的人,这是心情平静、稳固而能坚守的人。(还有说:受到荣誉的奖赏而不欢娱,遭到穷凶极恶的处境而不畏惧,坚持义理不迁移,面临货色金钱而不邪僻背理,这是果敢坚定正直之人。有议论:孔子说:“取人的方法,不要取贪财的人。贪财的人其弊病就在于此。”)

如果因为事物而喜悦或愤怒,内心就容易变化,用杂乱的事务扰乱理智,意志就不坚固,用眼前的利益诱惑他,心志就会迁移。用威势逼迫他就会胆怯,这是内心鄙陋而凭借气势的人。(又有说:如果以改换话题的方式说话,意志不能坚定,已经承诺却不能决断,这是情感软弱的人。)

用难以预料的事物试探他,用难以说清的言辞激他,看他是否能坚守一个目标并不知道变通,固执己见而且不知悔改,这是愚蠢而固执的人。(议论:志士坚守节操,愚蠢而固执的人难以改变。不变是相同的情况,愚蠢和智慧不同的原因,是以正确的道理为界限。为什么这样说呢?《新语》说:“擅长变化的人,不能用欺诈的手段来对付;通达道理的人,不能用奇怪的手段来震惊;明了言辞的人,不能用花言巧语来诱惑;行为适宜的人,不可用利益来动摇。所以君子希望多所见识而选择谨慎,学问渊博而品行端正,眼睛不看妖冶之色,耳朵不听阿谀之言。即使有利可图也不能改变他的志向,即使年高也不会改变他的操行。这样就能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的道义,树立自己的节操,致力于自己的事业而建立功绩。观察他的道德事业。”这就是愚蠢固执的人与智慧的人不同之处的原因。)

如果屏去话题不再顾及,自私而不肯护人,非难别人而且强硬指责,这是诬蔑嫉妒的人。(讨论:刘备因为客人的出现而看重诸葛亮,诸葛亮说:“我看到客人神色变动而神情恐惧,视线低垂而多次翻眼。外形表现出奸相,内心隐藏着邪恶。一定是曹氏的刺客。”后来果然如此。奸邪人的容颜和举止,大致都是这样的。)

何晏、夏侯玄、邓扬等人向傅嘏求交不被接纳,有人奇怪地问他缘故,傅嘏说:“何晏志向远大而量能不相称,是一个虚有其名而无实才的人;何晏言谈高远而感情近人,喜好辩论而缺乏真诚,是一个口齿伶俐足以危害国家的人;邓玄茂有为却无善终,在外追逐名利,在内不约束自己,喜好同党而厌恶异己,多嘴多舌且妒忌贤能。多嘴多舌招致败亡的缝隙,妒忌贤能而无益于人。以我的看法,这三个人都是败坏道德的人。远离他们还怕祸患难防,更何况亲近他们呢?”后来都像傅嘏所说的那样。嫉妒者的行为,有这样的!

(出自《人物志》)说:“精要的语言想要深微,质朴的语言想要厚重,志向想要宏大,内心想要细微。精微的语言才能入神妙,厚重的语言才能尊崇道德,宏大的志向才能控制物侄,细微的心才能慎怪悔。所以《诗》咏文王:‘小心翼翼,不大声以色,心小也。’‘王赫斯怒’,以对于天下,志大也。由此看来,内心细微志向宏大的人,是圣贤之辈;内心宏大志向宏大的人,是豪杰之优秀者;内心宏大志向细微的人,是傲慢放荡之类的人;内心细微志向细微的人,是拘束懦弱的人。”)

又有隐微。隐微的含义是,像小施而好得,小让而大争,言愿以为质,伪爱以为忠,尊其行以收其名。这种隐微属于对仁贤的掩饰。(荀子说:“仲尼之门,五尺童子羞言霸道者,何也?彼非本政教也,非服人心也,以让饰争,依乎仁而蹈利者也。小人之桀耳,曷足称大君子之门乎?”)

如果问他就含糊其词不对,详细而不说尽,外表上好像有剩余的话,借助某种东西困住他,他穷困了便把事情托付给别人。这种隐微属于文饰(又曰:思虑诚恳不足而佯装不说的,内心不真诚而表面上有余气的,这种隐微属于智术。《人物志》说:“有处理问题时习惯于事后控制、从众人心安理得的人,似能听决断;有遇到困难就躲避不应、似若有余而实则不明白的人;有因为胜利而感情用事、处境窘迫却妙论横生、理屈词穷而冠冕堂皇的人。此数种人貌似而令众人迷惑。”)

如果高谈阔论自诩为廉洁,故作刚强认为勇敢,内心恐惧外表夸夸其谈,屡次称赞自己,用欺诈的手段对付别人。这种隐微属于廉洁勇敢(太公说:“无智略大谋,而以重赏尊爵之故,强勇轻战,侥幸于外。王者慎勿使将。”此诈勇之弊也。)

如果自己侍奉君王和亲人却喜欢对人表白,装饰自己的见物而不真诚于内,用侍奉君王和亲人的名义来表白自己,借此名声来谋取私利。这种隐微属于忠孝。(《人物志》说:“尤其奇妙的人,含精内真,外无修饰姿容;尤其虚伪的人,大言瑰姿,内心违背真实。而人们追求奇特的人,不以精微去揣摩他的玄机,有的以貌少为不足,有的以瑰姿为巨伟,有的以真露为虚华,有的以巧饰为真实。怎样得知呢?因而需要揣摩隐微。)

精炼的语言意味着深度,朴素的语言有着厚重的含义,宏大的志向可以掌控事物,而细腻的内心则能避免错误和后悔。诗经中赞美文王小心谨慎,不动声色,这是因为他有着细腻的内心。而当文王面对天下时,他的愤怒则展现出宏大的志向。

然后,这段话讨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性。有些人会伪装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意图,比如用小施小惠来获取利益,用表面的谦让来掩饰内心的争斗。他们言辞看似诚恳,实际上只是伪装出来的表象。还有一些人,他们内心有着宏大的志向,但表现出来的却是细微的内心,这样的人可能会让人感到傲慢或者放荡。另外还有一些人,他们的内心和外表都非常细腻,这样的人可能会过于拘束和懦弱。

当人们谈论一个人时,他们可能会通过观察这个人的言行举止来揣摩他的真实想法。因为人的内心是复杂的,有时很难通过简单的观察来确定一个人的真实性格。所以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和分析一个人的行为和语言,才能更准确地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桓范说:“帝王之君,历代相承,没有不羡慕霸王之任贤,厌恶亡国之失士的。但是仍然授予凶暴愚顽的人,破亡相属,为什么呢?是因为选取人才时不追求符合道理,而只追求符合自己心意。”所以《人物志》说:“清节之人,以正直为标准,所以他看到众多的人才时,能认识性格行为的一般常规,但可能会怀疑法术的诡诈;术谋之人,以思谋为标准,所以他能看到策略的奇特,但可能会失去遵守法律的良策;伎俩之人,以邀功为标准,所以他能看到进取的功劳,但又不崇信道德的教化;言语之人,以辩析为标准,所以他能看到快捷机敏的智慧,但不知含蓄美质的奥妙。因此互相非难驳斥,没有人肯互相肯定。像这一类人,都叫做一流人才。所以一流之人能识别一流之善,二流之人能识别二流之美。如果各种流派都有,那么也就能兼达各种人才了。”《人物志》又说:“那些追求名声的人不能超出自己之后,所以性格相同时而有才智高下之分,就相互援引依靠;性格相同而势力均衡,就相互竞争而相互伤害。这也是同一体中的变化,不可不仔细察看。”

圣贤所赞美的是聪明,没有比聪明更美的了;聪明所崇尚的是知人,知道别人的才能智识,那么各种人才就能得到适当的使用,而事业的绩效也就成功了。(又说:天下的人不可能都和他交往。凭什么知道这一点呢?想要看到其中的一点,一个早上就足以观察了解了;要将事情看得详细完备,一定要三天后才能充足。为什么说三天后才能充足呢?具有国家栋梁之才的人,兼具三种才能,所以谈论他三天后才能将他的情况了解充分。第一天上谈他的道德;第二天上谈他的法制;第三天谈论他的策略。然后才能竭尽他的长处,而举荐他也不会怀疑。但是凭什么知道他兼有偏材而和他谈论呢?他处理事务简便迅速,发挥别人的长处,并且为之定名目。像这样的人,就叫做兼材;喜欢陈述自己的长处,希望别人称赞自己,不喜欢知道别人所有的长处。像这样的人,就叫做偏材。)因此孔子列举“六蔽”以戒除偏材的失误(仁爱的人对谁都仁爱,一蔽在缺乏决断;有信义的人对谁都讲信义,一蔽在无隐讳)。喜欢狂狷以通达拘谨高傲之才,恨诚恳的人而不讲信用,以说明假装诚恳之人的难以保住。明察他安心于什么地方,观察他所走过的道路,以了解他的行为习惯。照这个道理去观察人,还有谁能隐藏得住自己的真实情况呢?

关键词: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