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千人百进”蹲点采访】普安县:让“白叶一号”茶园变成“绿色银行”
来源:
  • 来源:当代先锋网    时间:2022-11-26 05:57:41
  • 11月19日,在贵州省黔西南州普安县地瓜镇屯上村的1500亩“白叶一号”茶园,蓝天白云下,一垄垄茶树铺满了整个山间坡地,茶园随地势高低而蜿蜒起伏,人在其中,仿佛置身于绿色海洋。


    【资料图】

    步入茶园,从高处俯瞰,一座形似茶叶的建筑坐落于茶园空地上,这个寓意“一片叶子造福一方百姓、一片叶子带动一个产业”的“地标”,传递出村民们齐心协力奔小康的信心。

    4年前,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捐赠屯上村的“白叶一号”扶贫茶苗,让这片曾经的荒山披上了绿毯,不但带动群众增收,还成了远近闻名的茶园景区。

    普安县地瓜镇屯上村“白叶一号”茶园

    “以前放牛大家都嫌坡陡,现在就不一样了,这里成了我们的‘绿色银行’。”村民黄政说,“不但山变绿了,平时我们还能在茶山务工领工资。”

    “茶园已经开始采收了,预计明年能达到丰产期。”屯上村党支部书记孔令金说,“白叶一号”茶园让屯上村实现了荒山变茶山、贫农变茶农、山区变景区的新“三变”。

    普安县地瓜镇屯上村“白叶一号”茶园

    在茶马古道上的普安县白沙乡卡塘村,同样因安吉县捐赠的“白叶一号”茶园而发生了变化。

    “安吉捐赠的茶苗总共在普安种植了2000亩茶园,我们这里有500亩。”说起家门口的茶园,卡塘村村民刘远礼打开了话匣子。

    白沙乡卡塘村群众正在准备补种的茶苗

    “虽然这里是从前的茶马古道,但一直以来大多都是荒山。”刘远礼一边补种茶苗一边说,“现在荒山变成了茶山,我们生活在山下,上班在茶园,安逸得很!”

    据了解,白沙乡依托“高海拔、低纬度”等独特的气候条件,采取政府、企业、合作社“三方共建”模式,通过合作社组织发动“白叶一号”覆盖区域群众,让群众全面参与茶叶种植、管理、加工、销售等生产环节,实现增收的同时,还打造成白沙乡白茶观光园,绘就了一幅山水茶园共融的生态画卷。

    白沙乡卡塘村“白叶一号”茶园

    白沙乡党委书记王伟说,白沙乡将依托卡塘村“白叶一号”茶园,抓好茶产业发展,以产业振兴为内核,扎实推动荒山变茶山,茶山变金山,打造特色山地“茶旅+”示范点,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下产业基础。

    茶园美,茶叶香。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自“白叶一号”落户普安以来,普安县按照“茶旅一体化”的发展思路,结合茶区自然山形,充分发挥“中国古茶树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全国十大魅力茶乡”品牌效应,在优先保证群众增收致富的基础上,配套建设观光茶亭、休闲步道等基础设施,把茶园与县域景区、地方文化深度融合,真正让贫困落后的山区变为令人向往的景区。

    “同时,我们坚守生态茶、干净茶的理念,严格茶园管理,大力发展生态茶园,规范制作工序,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让茶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普安县茶业发展中心工作人员韩丽说。

    在茶园里,记者看到,黏虫板、害虫诱捕器等防虫治虫设施齐全,让茶园病虫害发生率大大降低,基本实现生态平衡。

    “并且,我们强化绿色防控,大力推广使用茶园有机专用肥,确保茶苗吃有机‘营养餐’,促进茶园绿色、生态发展。”韩丽说,今年抽检全部通过欧盟517项指标检测。

    如今,“白叶一号”在普安已发展到1.3万亩,白茶树遍布普安县的田间地头,为普安的荒山披上了“绿衣”,也让大山子孙的生活焕发出新生机。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李允凤

    编辑 李娟

    二审 刘娟

    三审 闵捷

    关键词:

    上一篇:

    下一篇: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