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美国《大西洋月刊》11月3日文章,原题:礼仪的衰落和“界限”的兴起 1950年,美国的家宴是社会规则的雷区。同年的一部礼仪电影显示,孩子应该在梳头和洗脸后准时到达家宴,女儿应该把校服换成“更喜庆的衣服”。最重要的是,必须谨慎选择话题。旁白称,绝对不能讨论财务问题,也不能提任何“令人不快的消息”。
几个世纪以来,严格的社会规则规定了人们可以礼貌谈论的内容,以及他们可以彼此了解的程度。然而,到20世纪末,这样的规定开始逐渐成为时代的废弃物,对话禁忌正在消失,礼仪指南丧失地位。
如今,一个令人不安的问题似乎萦绕在许多人的心头:我们是否对周围的人了解过多?相关专栏作家正在回答如何防止过度分享的问题;心理学网站正告诉读者如何应对“有分享倾向的朋友”;TikTok用户指责同龄人泄露生活细节的行为已达到“倾泻”的程度。
随着全社会的规范已经放松,个人开始承担起驾驭个人界限的重任,但这并非总是那么容易。我们如今的“过度分享”概念可追溯至数百年前。正如历史学家彼得·伯克在其《对话艺术》一书中所概括的那样,从17世纪到19世纪,许多详细描述对话规则的“文明手册”开始席卷欧洲。一本法国手册警告不要使用“胸”等“不体面词汇”,其他作家认为直接提问“你去过哪里”等问题同样不礼貌,讨论梦等话题也因被视为无端过度分享而遭到反对。
不过,总体而言,社会规则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放松。如今的办公室文化远不如几年前正式;在许多白领工作中,老板甚至鼓励员工分享更多办公室以外的生活,从而将“整个自我”带到工作中。为人父母也变得不那么严肃和辈分分明,而是更专注于父母与子女关系中的温情甚至友谊。就连礼仪书的内容也变得更轻松,2014年的一项研究发现,20世纪初的礼仪书往往列出具体规则,如今的礼仪指南远比以前宽泛:提倡一套“流动规则”,而非下达“一刀切”的指令。
然而,越来越多的人似乎渴望重新设置一些界限。在互联网上,社交媒体新的隐私选项限制特定帖子仅能被预先选择的用户看到。与此同时,许多员工意识到他们希望在工作和个人生活之间竖起一面墙,不愿把“整个自我”带进办公室。“宽容型父母”的批评者正传播不同观念,即孩子需要从父母那里得到规则和期望而非友谊,且双方都应该相互保留一些隐私。
这种对情感距离的渴望甚至正逐渐渗透到亲密友谊中,推特上的一条推文指出,任何人都有权拒绝朋友。该推文在网上迅速流传开来,它指向了一个真正的问题。在这个进行大量即时交流的时代,规则是“定制”的,且仲裁员是我们中的每个人。
当然,我们不应回到小心翼翼避谈精神疾病、性和性别话题的时代。但如果没有餐桌对话指南,我们就不得不想清楚,我们希望在多大程度上将自己呈现给朋友、家人和同事,以及我们反过来希望从他们那里得到多少信息。
或许,有一天我们都会进入一种节奏:觉得有必要时就竖起护栏,感觉合适时就敞开心扉,并为我们拥有选择权而心存感激。至于目前,我们恰好正在度过艰难时期。(作者迈克尔·沃特斯,崔晓冬译)
X 关闭
X 关闭
- 15G资费不大降!三大运营商谁提供的5G网速最快?中国信通院给出答案
- 2联想拯救者Y70发布最新预告:售价2970元起 迄今最便宜的骁龙8+旗舰
- 3亚马逊开始大规模推广掌纹支付技术 顾客可使用“挥手付”结账
- 4现代和起亚上半年出口20万辆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长30.6%
- 5如何让居民5分钟使用到各种设施?沙特“线性城市”来了
- 6AMD实现连续8个季度的增长 季度营收首次突破60亿美元利润更是翻倍
- 7转转集团发布2022年二季度手机行情报告:二手市场“飘香”
- 8充电宝100Wh等于多少毫安?铁路旅客禁止、限制携带和托运物品目录
- 9好消息!京东与腾讯续签三年战略合作协议 加强技术创新与供应链服务
- 10名创优品拟通过香港IPO全球发售4100万股 全球发售所得款项有什么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