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双十一”作为始于2009年的营销活动,早已成为中国互联网的年度盛事。和往年相比,今年的“双十一”周期长达一个月,时间接上了国庆中秋,也被媒体称为“史上最长”。一次次刷新的交易纪录、花样繁多的营销玩法以及极具吸引力的低价优惠,都是它不可或缺的元素。
但如今,这个曾经的互联网顶级营销盛宴正悄然改变。今年,多家电商平台卸下了复杂玩法,以淘宝、京东为代表的头部企业,纷纷推出“一件直降”“单件立减”活动,过去需靠凑单才能享优惠的模式已成历史,优惠获取流程愈发简洁。
不仅如此,电商行业的竞争逻辑也在悄然重塑。“价格战”曾是行业常态,每逢“双十一”,各大平台必争“全网最低价”;如今企业转向理性竞争,不再将价格作为核心卖点。这种转变,早就在消费者的感知中显现——从2023年开始,“一觉醒来双十一就结束了”“为什么对双十一越来越没感觉”的讨论便热度高涨。
作为节点营销的典型代表,“双十一”的稀缺性正快速消退。随着直播带货等新型电商模式兴起,“天天都是双十一”的时代已然来临。各大平台要么拉长优惠周期,要么进一步简化购物流程,行业竞争也从过去单纯靠低价抢用户,转向以优质服务吸引并留住消费者。
过去,“双十一”集中爆发的消费需求常引发物流拥堵。消费者被迫跟着优惠节点扎堆购物,不仅自身体验大打折扣,也给电商仓储、配送等环节带来巨大压力。
如今,消费者的选择空间与购物自主性持续提升,过去那种把优惠时间、规则固定死的玩法,显然已不合时宜。“双十一”期间,用户也从昔日的“疯狂扫货”转为如今的“谨慎下单”,跟风式的感性消费正逐渐转向主动理性消费。
中国电商行业已进入下半场,比拼的不再是“低价套路”,而是“服务质感”。平台简化优惠规则的背后,是对消费本质的回归,“双十一”的这些改变,藏着行业的升级密码。昔日常见的物流拥堵、下单焦虑乃至企业业绩压力都在提醒:电商的商业逻辑应是“满足需求”而非“制造需求”,健康的消费生态,从不是依赖购物狂欢,而是需要有温度的服务。
上一篇:绵阳安尔通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成立 注册资本30万人民币 焦点热讯
下一篇:最后一页
X 关闭
X 关闭
- 15G资费不大降!三大运营商谁提供的5G网速最快?中国信通院给出答案
- 2联想拯救者Y70发布最新预告:售价2970元起 迄今最便宜的骁龙8+旗舰
- 3亚马逊开始大规模推广掌纹支付技术 顾客可使用“挥手付”结账
- 4现代和起亚上半年出口20万辆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长30.6%
- 5如何让居民5分钟使用到各种设施?沙特“线性城市”来了
- 6AMD实现连续8个季度的增长 季度营收首次突破60亿美元利润更是翻倍
- 7转转集团发布2022年二季度手机行情报告:二手市场“飘香”
- 8充电宝100Wh等于多少毫安?铁路旅客禁止、限制携带和托运物品目录
- 9好消息!京东与腾讯续签三年战略合作协议 加强技术创新与供应链服务
- 10名创优品拟通过香港IPO全球发售4100万股 全球发售所得款项有什么用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