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刚过,在贵阳市南明区万东花鸟市场的一处旧书集市里,摊主老张早早便来到自己的书摊前,开始认真整理起了摊位上的这些“老宝贝”。
“叫我老张就可以了,别人都这么叫。”
今年是老张开书摊的第16个年头了。一眼看去,各种旧的书册、连环画、摆件、邮票、报纸……这些或多或少都印着岁月痕迹的老物件充盈了他整个书摊。
“现在真正愿意来淘书的人越来越少了,连实体书店的生意都不好做,更别说我们这些旧书摊了。所以在这里坚持摆书摊的人无非就是两种,一种是为了谋生,一种是有兴趣爱好。”老张说,他属于第二种。
年轻时候的老张除了在厂里上班,还时常为报纸写文章做通讯员,平时也爱看看书,收集些老物件,后来便想着开一个自己的旧书摊,把它们卖给那些懂故事的客人。
记者随便翻开了一本书摊上的书册,书页的角落有一个已经不太清晰的笔迹写着:某某于1971年至1979年记。这是一本70年代的册子,原主人时不时地在书页里记下当时的感受点滴,随着这清秀的笔记,一瞬间便将你带回了那个年代。
“哎呀,我的这些旧东西都不值什么钱的,比起那些古董物件,很多都是几块钱起价。”嘴上这么说的老张,手上的活儿却一直没停,他小心地把皱巴巴的旧书存放好,生怕把本就脆弱的老物件碰碎了一般。
万东花鸟市场的旧书集市应该还算有“人气”,不时都会有人来翻翻看看,但是真正购买的人很少,年轻人更是几乎没有。据了解,旧书市集是由几个不同老板的书摊凑在一起才成了如今的小规模,老张就是其中一位摊主。
过了许久,总算是有一位客人在老张的书摊里淘到了自己满意的东西。
“老板,这些多少钱,我全要了,能便宜点不。”
“给20元就行了,你喜欢就好了。”
对于客人的砍价,老张似乎没有什么纠结,为客人买好单,他便又开始埋头整理那些刚刚弄乱的旧书去了,或许对他来说,盈利早已不是目的。
如今,随着数字化的发展,纸质书式微。这些仅存的旧书摊见证着城市的历史,承载了各个年代的回忆。老张说,旧书摊淘书的过程,就像是淘宝,你并不知道在其中会有什么样的惊喜,但每一本旧书的背后都有一个属于它的故事值得你发现。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卢思露
编辑 吴一凡
编审 王璐瑶 韦一茜
关键词: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