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重琪检查车上消防器材
2月1日18时许,贵阳开往纳雍的K9387次列车餐车内喜气洋洋,大红灯笼高挂窗棂之上,与门边的中国结遥相呼应。石重琪摘下腰间的围裙,满意的看着面前被佳肴铺满的餐桌,烤鸡、八宝饭、小米渣、香肠腊肉,再摆上几个黄澄澄的丑橘,一桌年夜饭即准备妥当。
46岁的石重琪是贵阳客运段管内车队唯一的一名女性列车长,她所在的织金二组值乘范围有大方南、纳雍及草海等地,由于时间长跨度大,每天单班值乘时间在15小时上下,工作虽苦可她却乐在其中。
“今天是大年初一,我以茶代酒祝大家伙儿身体健康!”石重琪每年的祝“酒”词里都有"健康"等关键词汇,这缘于她所在的班组职工平均年龄有54岁。几乎每年都有职工退休,她希望与她共事过的老职工都能健康幸福。
车班合影
想起刚到管内车队工作时的景象,石重琪笑了。那时职工凝聚力较差,个人主义较重,工作中主动意识差,做事通常不在状态。想辙把这样的班组拧成一股绳是她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思考的难题。
转变工作作风要抓住思想转变的关键。打那时起,石重琪注重与职工一对一谈心,万事开头难,职工们要么敷衍要么干脆不开腔。出自军警世家的她,一股“不抛弃、不放弃”的犟脾气却上来了。
“不理我,那我就从帮他们解决问题开始嘛。”石重琪把目光放在了与职工息息相关的小事上,她发现值班员总在捯饬身上背的乘务挎包,不是修拉链就是缝背带,石重琪拿来一看,呵!这包竟然脏得有些发亮!这多影响形象啊!得知这只挎包要与其他班组共用,她决定向段职能部门反应问题,并建议按人头配备装补票设备的挎包,方便管理的同时解决了大家随身用具的收纳。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从而也赢得了班组职工的关注,信任之门由此打开。
石重琪抱起小乘客
“其实,年纪大的人都渴望得到关心。”石重琪发现学习上级文件时,许多老职工似懂非懂,会后也从不打听,导致文件精神常常不被理解,工作标准也有所弱化。对此,石重琪换用看案例讲故事的方式,让他们由浅入深理解文件内涵和规章要求,真正做到上行下效。
盐菜肉上还氤氲冒着热气,和老职工们的故事却刚刚开始。餐桌另一边的王太平朝着石重琪抬起杯子,“以前上班就是干活,现在更像是回到另一个家。”王太平是这个班组的“元老”,跟过不少车长,可就石重琪让他最佩服。
疫情暴发以来的两年来,班组职工要佩戴防护镜值乘。但长时间佩戴口罩防护镜就会起雾,有的职工嫌麻烦,加上年龄大忘性大,防护镜通常用上一两趟车就弄丢了。石重琪自掏腰包购买除雾剂,还给每个人多买了5副防护镜备用,促使职工养成了按标作业做好自身防护的好习惯。
外号"刺头"的老职工鲁明贵边吃边扯下一只鸡腿递给石重琪,“还有两只鸡翅给你留起嘞!”鲁明贵补充道。
“从前就你最不服管的‘刺儿头’现在是真没刺了,当初就数你最不服管。”提起鲁明贵,石重琪倍感欣慰。
整理列车窗帘
鲁明贵参加工作时间早,自觉工龄长、经验足,加之父亲是革命烈士的身份,他平时表现得十分孤傲,不仅对石重琪布置的工作采取拖沓的消极态度,还牢骚怪话的挑唆其他同事与石重琪作对!当石重琪得知鲁明贵的妻子已离世多年。分析他表现消极的主要原因是长时间地缺乏温暖。
“既是自家人,就得管!”在与职工相处的过程中,石重琪摸清了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对鲁明贵来说有个体己人热热和和过日子是他最想要的。在石重琪的牵线搭桥下,鲁明贵最终寻得良配。如今,不仅小日子过得好,还成为了石重琪工作中最得力的左膀右臂。
18时45分,这顿暖胃又暖心的年夜饭接近尾声,石重琪变戏法般拿出一只黑色的皮包递给了王太平,这位老职工在铁路一线奋斗了48个春秋,下个月就该正式退休了。这只心仪已久的包是王太平舍不得买的,作为退休礼物,班组职工凑份子买了回来。王太平的双眼泛起了泪光,他端起玻璃杯里的水一饮而尽,"祝福都在杯里了!"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苗国强 实习生 王祥
编辑 陈鹏
编审 赵宏斌 刘钢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