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热消息:街巷旧地名 石狮人记忆深处的乡愁
来源:闽南网    时间:2022-08-18 10:03:33

编者按: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每个故事里,都会有一条老街,它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心中,见证着时代的沧桑巨变,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繁华记忆。石狮八卦街作为泉州的历史文化街区,自然也有数不尽的老街古巷,如熟知的观音亭、上帝街、妈宫巷等等,每个名字背后,都藏匿着一段历史,也许是烽烟往事,也许是民俗趣闻,岁月更迭,这些街巷如今很多已易名。本期,就一起来谈谈这些旧街巷的前世今生。

石狮旧镇区老街古巷纵横交错,素有“九街十一巷”之说,其发源于隋唐时途经凤里庵观音亭的“官道”(即驿道),由官道发展为街道集市,并逐渐扩展延伸,至明清时初具街区雏形,民国时经过大规模的改建、扩建,形成了集镇的基本格局并沿袭至今,具有漫长而厚重的历史积淀。伴随街巷所形成的旧地名,由来各异,又独具特色、生动有趣,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在石狮人的记忆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历久弥新,难以忘怀。

1、观音亭街、城隍街、土地街、上帝街、妈宫巷、万灯巷: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因宗教庙宇得名

观音亭街即今凤里街,当属石狮镇最古老的街道。观音亭因凤里庵供奉观世音菩萨而得名,街道又以亭获名。古时观音亭街以凤里庵为界,以北为观音亭顶街,经下泽可达泉州府城;以南为观音亭下街,经镇区可通永宁等沿海乡镇,既是交通要道,又是商贸集市,可谓是石狮镇区的发祥地。值得一提的是,民国年间,每当炎炎夏日,就有乡人烧茶水注入观音亭的莲花石臼中,并配置茶碗,于旁粘贴“奉茶”红纸条,提示路人免费饮用,犹如现今的“爱心茶水站”,博得普罗大众交口称赞,传为佳话流传至今。观音亭街现在虽已易名,但几年前仍可在该街找到“观音亭街”旧门牌。城隍街则与永宁城隍移驾石狮密切相关。石狮本无城隍庙,明嘉靖年间为避倭寇入侵,永宁卫信众陪护城隍金身内迁石狮观音亭下街供奉并建庙,庙前通道遂称城隍街。城隍街以北为城隍宫顶,以南为城隍宫下。石狮城隍庙自建庙以来,香火旺盛,信众遍及晋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漳州、涵江等闽南、莆田地区及中国港澳台、东南亚侨居地。旧时每逢城隍诞辰日前后,迎神赛会活动纷繁,街道拥挤喧闹,逐渐演变为闻名遐迩的石狮城隍信俗。那时庙会最受瞩目的当推城隍庙对面的小戏台,台上演戏酬神,木偶戏、七子戏等剧种好戏连台,没有间断。

土地街也因该路段有一座土地庙而得名。土地庙虽在民国时期街道扩建已遭拆除,但街道名称依旧存在。土地街也按土地庙的方位分为土地前和土地后。这条街上曾有一家国药铺名曰“杏田堂”,乃晋江杏墩人于清康熙年间创办,传人王荣棠医术精湛高超,民国年间被乡人誉为“大国手”,人称“安棠仙”,该店的招牌至今尚在。著名的“真宛然照相馆”(后改制为国营“大众照相馆”)也坐落在这条街上。遗憾的是,土地街现已并入城隍街,名称随之终结。

上帝街因上帝宫而得名。相传明朝年间,深沪信众抬着“玄天上帝”神像往泉州进香,途经石狮古道时,神轿轿杠突然折断,信众以此为征兆就地安顿供奉,后由深沪、石狮两地信众捐建庙宇。上帝宫在民国时期被当局据为办公住地,是当时的行政中心,新中国成立初由石狮镇工会入驻办公。1959年石狮镇文化站也迁入上帝宫,成为当时石狮镇主要文体活动中心。市民在此读书看报、猜灯谜、下象棋、打乒乓球、观摩书画展览,是人们业余文体生活的最佳去处,至今仍让老石狮人津津乐道。上帝宫于1984年翻建为石狮镇工会办公楼,徒有上帝街地名。

妈宫巷、万灯巷则分别源自宽仁乡中的两座宫庙。娘妈宫的香火来自于永宁莺山娘妈宫,因而宽仁娘妈宫别称“应山宫”,据传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万灯馆相传建于清朝,供奉“火神爷”,故万灯馆又称火神爷馆,万灯巷亦称火神爷巷。

2、新华路、民生路、民权路:

与时代变革相关

新华路系石狮容卿人蔡培庆于1932年主持兴建。新华路旧礼拜堂,是早年石狮镇知名地标,那漂亮的圆形穹顶钟楼和清脆悠远的钟声,便是周边居民熟悉而又亲切的记忆。据说凤凰电视台著名时事评论员杨锦鳞,就在新华路度过他的孩提时代。

民生路则是石狮富商、湖边人吴子镖于1930年发动修建,路名取自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吴子镖在民生路尾拥有十多个店铺,设立日新百货商场,号称当时石狮最大的百货商场。其“日新百货公司批发环球货品”的店招字迹至今犹存,可见当年大有名头。1956年组建的“石狮联合医院”即租用日新百货商场旧址,两年后更名为“石狮医院”,为石狮广大群众提高医疗保健服务,是新中国成立后石狮医疗卫生事业的一座里程碑。1940年创刊的石狮第一份报纸《民声报》,其最初的社址就位于民生路隘门楼,后来才搬迁至马脚桥。无独有偶,与民生路相对应的还有民权路。当时马脚桥古街也凭借这股社会风气改为“民权路”,但终究旧习难改,不久仍沿用原名。岂料现今马脚桥却与人民路合并,统称人民路。

3、卖鱼街、糖房街、布墟街、赤鱼街:

由业态衍生而来

卖鱼街据传是鱼贩集中经营水产品集散地,故得名。不过坊间还有另一种说法,认为卖鱼街是卖瓷街的讹化,原是以销售碗、碟、盏、匙等瓷器的专业街。孰是孰非已不可考,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此间确有一家公营瓷器店,与广大市民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这是后话。

糖房街顾名思义,自是与早年此间开设食品作坊有关。据称当年是一条生产、销售糖果、糕饼的“一条龙”专业街。现在的糖房街早已没有一丝糖品街的痕迹,倒是民国时期留下的“泉利”“源利”两方店招仍旧赫然在目,那是宽仁王年备家族开设的纸料店,“泉利”纸料店号称当时石狮三大纸料店之一,并兼营钱庄。

布墟街的前身相传是清廷左都督施韬设立的布墟,从事布料、辅料的染织、贩运、交易的集散市场,后来改建成为街道,故名布墟街。赤鱼街据说又称赤墟街,也是清初设立的墟集,海产品集散地,后来也改建为街道。赤鱼街的由来也有另一种说法。说是赤鞋街、刺鞋街的讹称,其实本来是专为顾客编织、制作、修补鞋子的工匠街。不过无论是布墟街还是赤鱼街,早已失去以往集墟的喧嚣,沦为僻静的小巷,令人为之叹惜了。

4 、大仑街、后花街、东村街、太原路:

以村落宗族命名

大仑街相传为明末清初富商蔡福全所建,最初叫福全街,因大仑村蔡姓族人聚居,亦称大仑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仑街上有一家颇有特色的公营“信托”商店,以接受侨眷侨属委托销售进口物资为主要业务,按布料、服装、饰品等洋货的价值估价寄售或收购,深受石狮及周边乡镇侨眷侨属的信赖与欢迎。后花街、东村街则因分别位于后花、东村两村境内而得名。

后花村是许姓族人聚居之地,东村是王氏族人群居的村落。据传东村街系由晋江沙塘人王若察主持修建。石狮历史上的第二座电影院就落户于东村街头,乃龟湖陈厝陈仲权创办,曾邀请上海“天然声”京剧团在该院演出,轰动一时。

太原路据传是宽仁人王显低等人组织兴建,并取王氏宗族堂号“太原”命名。现在太原路与东村街、新街仔、建兴街合并,名称被新路名“和平路”所取代。

(洪天恩 陈嫣兰)

来源:石狮日报

关键词: 日新百货 大众照相馆 大规模的 主要业务

上一篇:

下一篇: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