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亮点!厦门引进农村垃圾分类科技项目 厨余垃圾就地变身优质有机肥
来源:闽南网    时间:2022-07-15 15:50:14

生活中的剩菜剩饭和田间地头的秸秆、菜梗,会在中科院先进科技项目中发生怎样的奇妙“化学反应”?近年来,厦门积极探索厨余垃圾多元化处理,创新发展源头分类减量与资源利用技术,《2022年厦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要点》也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推进垃圾分类创新发展工作。

去年底,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牵头负责的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分布式有机废弃物好氧发酵设备研制与产业化》(以下简称“项目”),落地同安蔡宅村,将大量厨余垃圾处理制成有机肥料。


(相关资料图)

如今,蔡宅村村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将厨余垃圾制成的有机肥料施用到田间和果园,率先走上“厨余垃圾不出村,就地处理变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道路。不仅在创新突破、因地制宜中破解农村厨余垃圾分类难和分类后资源化利用难的问题,也为厦门逐步形成减量化、实用化、生态化、资源化的垃圾分类和区域资源循环新模式提供先行示范,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垃圾变有机肥料 日处理量可达两吨

厨余垃圾中含有大量有机物质,也被称为“有机垃圾”,容易腐烂、发酸发臭、滋生蚊蝇,需要及时清运、高效处理。去年底,一台“神器”落地同安区蔡宅村,每天,收集自新民街道、新美街道的厨余垃圾等有机废弃物收运到这里,通过好氧发酵加工成有机肥料。

在新美街道垃圾分类专职管理人员柯受良看来,这一项目的落地,实现了厨余垃圾的闭环处理,不仅避免厨余垃圾长距离、跨区域转运带来的“跑冒滴漏洒”等问题,也将处理产生的有机肥就地资源化利用,节省农民的施肥成本、提高农业产出与收成。

据悉,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以下简称“研究所”)牵头负责,目前每天大约处理800公斤厨余垃圾,如果达到满负荷运行状态,日处理量可达2吨。数据显示,每吨厨余垃圾中平均分拣出约5%的其他垃圾,主要为垃圾封装袋。2吨厨余垃圾最终可得到300公斤-350公斤的优质有机肥料。自去年12月投用以来,项目至今累计处理厨余垃圾超过50吨,产出优质有机肥料近10吨,厨余垃圾减量率大于80%。

就地资源化循环发展 推动垃圾治理新模式

目前,示范项目产生的有机肥料,大部分都通过街道分发给有需要的村民免费试用。今年以来,蔡宅村村民洪幼花就已经收到了不少免费有机肥料,为田间的黄瓜和豇豆苗施肥。

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林向宇告诉记者,在蔡宅生产的这些厨余垃圾发酵产物,有机质、养分、种子发芽指数、含水率等产物指标都达到并优于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有机肥料》标准,可以作为优质有机肥料或土壤改良剂,直接回田还林再利用,实现厨余垃圾的就地资源化。

据了解,街道和研究所希望逐步将这些有机肥料推向市场。“市场上的同品质有机肥产品售价800元/吨-1000元/吨。”林向宇说,如果销售所得和节省下来的外运费用可以抵消厨余垃圾的资源化成本,并产生一定的盈利,将有望实现“垃圾分类减量-厨余垃圾资源化-有机肥料促生产”的厨余垃圾治理新模式,推动垃圾分类工作良性循环,并进一步扩大厨余垃圾资源化处理的辐射范围,进一步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厦门日报记者 柯笛 通讯员 林时蔚 厦门日报记者 张江毅)

关键词: 有机肥料 垃圾分类 中国科学院 城市环境 以下简称

上一篇:

下一篇: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