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环球网报道】对华“去风险”近来成为一些西方国家政客的口头禅。北京时间5月31日,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发言人华春莹在推特连发3帖,驳斥所谓“去风险”说法,她说,就像其他河流试图包围和孤立长江黄河,“最终只会让自己干涸”。
“‘去风险’实际上就是脱钩。但是仔细想想,”华春莹发推写道,“试图孤立一个拥有世界1/5人口和5000多年文明的国家,这个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全球第一大外国投资目的地(国)、制造业第一大国、全球第一大电动汽车出口国……”
对此,华春莹接着称,“这就像其他河流过度延展,(试图)包围和孤立长江和黄河,他们最终只会让自己干涸。”
关于“去风险”,中方近来已多次重申,其实质是以“去风险”之名行去中国化之实。当地时间5月9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秦刚在柏林表示,谈论“去风险”,首先要思考什么是风险,风险在哪里。如果以“去风险”之名行去中国化之实,那就是在去机遇、去合作、去稳定、去发展。
“对华贸易去风险是具有风险的。”《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5月30日以此为题发表文章称,年度热词角逐已见分晓。在地缘政治类别中,不到两个月时间,“去风险”一词从无人听闻到无所不在。西方领导人如此迅速地接受“去风险”的一个原因是,这令他们摆脱了措辞上的困境。以前关于西方经济与中国“脱钩”的说法,往往被批不可能和极端。“去风险”听起来更加谨慎和有针对性。德国《明镜》周刊5月23日称,“去风险化”的确是一个漂亮的口号。而“去风险化”首先要在来自中国的“风险”是什么以及如何应对的问题上达成一致。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如果说最近的 G7 峰会有一个结论,那就是西方社会似乎已经同意,“脱钩”不是最好的答案。
5月31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出席“美国一欧盟贸易和技术理事会”部长级会议后对记者称,美欧对华不寻求对抗、冷战或“脱钩”,而是聚焦“去风险”。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1日对此表示,最近“去风险”成了一个热词,要讨论“去风险”,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风险。
她表示,中国坚定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各国企业提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中国坚持相互尊重,互利共赢,同各国开展经贸科技投资合作。中国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坚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这样的中国不是风险是机遇。
她同时表示,世界面临的真正风险是搞阵营对抗和新冷战,是肆意干涉别国内政制造地区动荡混乱,是将经济科技问题政治化,破坏全球产供链稳定,是对外转嫁经济金融风险,周期性收割世界财富。国际社会应当警惕和共同防御的是这些风险。
关键词:
上一篇:商务部:望美方与中方共同维护和深化经贸务实合作 全球即时看
下一篇:最后一页
X 关闭
X 关闭
- 15G资费不大降!三大运营商谁提供的5G网速最快?中国信通院给出答案
- 2联想拯救者Y70发布最新预告:售价2970元起 迄今最便宜的骁龙8+旗舰
- 3亚马逊开始大规模推广掌纹支付技术 顾客可使用“挥手付”结账
- 4现代和起亚上半年出口20万辆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长30.6%
- 5如何让居民5分钟使用到各种设施?沙特“线性城市”来了
- 6AMD实现连续8个季度的增长 季度营收首次突破60亿美元利润更是翻倍
- 7转转集团发布2022年二季度手机行情报告:二手市场“飘香”
- 8充电宝100Wh等于多少毫安?铁路旅客禁止、限制携带和托运物品目录
- 9好消息!京东与腾讯续签三年战略合作协议 加强技术创新与供应链服务
- 10名创优品拟通过香港IPO全球发售4100万股 全球发售所得款项有什么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