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农民日报》刊发《化屋人家处处春》,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化屋村发生了巨变,村民不仅脱了贫,种植、养殖和旅游等产业也发展了起来,化屋村从一个“不通电、不通水、不通路”的贫困村变成了“乌江百里画廊的一颗明珠”。具体报道如下:
【资料图】
贵州省黔西市新仁乡化屋村地处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它在苗语里叫“化屋基”,意思是“悬崖下的村寨”,这里自然景观雄奇险峻、民族风情浓郁。但由于群山阻隔,加上石漠化严重,贫困发生率曾高达66.3%。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化屋村发生了巨变,村民不仅脱了贫,种植、养殖和旅游等产业也发展了起来,化屋村从一个“不通电、不通水、不通路”的贫困村变成了“乌江百里画廊的一颗明珠”。
苗族村民赵玉学一大早起来就开始打扫庭院,收拾屋子,赵玉学和妻子杨鹏英这些年都在福建莆田打工,三个孩子在新仁乡上学。“以前住新房是我们一家人的梦想。”赵玉学指着客厅墙上一组对比图回忆说,原来住的麻窝寨房屋简陋,漏风漏雨,道路泥泞,出行十分不便。2016年4月,搬迁到化屋村140多平方米的两层楼房,赵玉学笑着说路通了,水通了,电通了,“现在住在小楼里不用再羡慕城里人。”现如今夫妻俩开起了农家乐,“收入和外面打工差不多,在家还能照顾孩子。”
和赵玉学家一样,共享化屋发展红利的还有化屋村画廊苗家农庄的苗家女何兰,何兰家的画廊苗家农庄2017年开始营业,从只能接待两桌游客发展到现在,能容纳几十人同时就餐,还有5个客房,营业额从每年两三万元发展至如今的10万余元。“接待过很多省外的游客,北京、上海、广东、湖北的都有。”说起自家的客人,何兰如数家珍。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致富能手后,何兰没有沾沾自喜,她深知“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她毫不吝啬地把开办农庄的经验传授给村民,手把手教有意愿的村民开办农家乐。闲暇时还编排苗家的传统舞蹈,组织村里的妇女们一起给游客表演,她说:“正是有了化屋的发展,才有了如今的好生活,想借助乡村旅游的契机,让更多人了解苗家文化。”
27岁的苗族女孩杨文丽也同样有此想法,作为化屋村扶贫车间的负责人,杨文丽带领22位绣娘传承着民族文化的瑰宝。她说,“传统文化的手工艺品大受欢迎,一件手工绣的‘歪梳苗服饰’要卖到上万元。”她的苗绣产品有近70%是靠互联网直播销售,年收入近百万元。“想把苗绣传承下去并推向全世界”,杨文丽对美好生活的期许溢于言表。
来源 农民日报
编辑 张良胜
二审 吴一凡
三审 田旻佳
关键词: 农民日报
X 关闭
X 关闭
- 15G资费不大降!三大运营商谁提供的5G网速最快?中国信通院给出答案
- 2联想拯救者Y70发布最新预告:售价2970元起 迄今最便宜的骁龙8+旗舰
- 3亚马逊开始大规模推广掌纹支付技术 顾客可使用“挥手付”结账
- 4现代和起亚上半年出口20万辆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长30.6%
- 5如何让居民5分钟使用到各种设施?沙特“线性城市”来了
- 6AMD实现连续8个季度的增长 季度营收首次突破60亿美元利润更是翻倍
- 7转转集团发布2022年二季度手机行情报告:二手市场“飘香”
- 8充电宝100Wh等于多少毫安?铁路旅客禁止、限制携带和托运物品目录
- 9好消息!京东与腾讯续签三年战略合作协议 加强技术创新与供应链服务
- 10名创优品拟通过香港IPO全球发售4100万股 全球发售所得款项有什么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