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3年前的“马帮驿站”啥样?堪称当时五星级酒店
来源:
  • 来源:当代先锋网    时间:2022-12-13 14:59:27
  • 占地十多亩,三层“走马转阁楼”,开窗就是山水景观,拥有客馆、马厩各数十间,可容百余客人入住。这就是位于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岩脚古镇上的清朝“马帮驿站”唐家马店,记者日前探访了这座修建于243年前,至今仍然保存完好的“马帮驿站”。

    古镇老街巷


    (资料图)

    “轮焉奂焉”唐家马店

    岩脚古镇位于六枝特区西北部20多公里处,古镇两侧都是山脊,中间呈船形,两侧山脊就像这艘船的围栏。古镇就像坐落于这艘巨型船舶的甲板上,始建于明初,距今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漫步在岩脚古镇街道上,溜光的石板路,仿佛在向世人讲述着小镇过往的繁华。

    就在古镇大街的中段,有一栋木瓦结构高楼尤其引人注目。走近一看,一道大门当街而开,门额牌匾上写有“轮奂重新”四个大字,这便是243年前修建的“马帮驿站”唐家马店。

    门额上的“轮奂”二字,语出《礼记·檀弓下》:“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清和邦额《夜谭随录·韩樾子》:“登堂,轮奂之美如王侯。”南宋文学家刘过在其《建业酒楼落成预点灯》诗中曰:“高楼百尺久摧颓,轮奂重新亦壮哉。”均用“轮奂”来形容屋宇高大众多。

    唐家马店大门

    马店坐南朝北,四合院式建筑。走进马店,中间是宽敞的通道,两侧是普通客房,二楼、三楼则是豪华客馆,相当于当今的星级酒店普通标间和豪华单间。

    穿房而过的这条通道,前面通街,后面通马厩,还可到马厩后面的廻龙溪边赏山水景观。蜿蜒河水,清清漫流,对岸青山美如画。打开马店靠溪的客房窗,山景水景尽收眼底,唐家马店占尽山水地利。

    在今天看来,唐家马店其功能相当于当今的货运中转站,赶马帮的人相当于当今的货运车司机。唐家马店的优雅环境、宏大规模、气派高大,是当地众多旅店中最豪华的,堪称当时的五星级酒店。

    据唐家马店大门侧当街一块木牌上介绍,岩脚古镇为滇黔盐道枢纽,客商云集。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唐启万置此马店,门面四间,客馆数十间,马厩数十间,可容客商百余人,占地十余亩。建筑主体为中间客楼,石础木构三层,走廊互通,推窗可览清溪环流,虹桥飞度。

    马店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仍在使用,为岩脚、新场、新华、龙场等供销转运站。马帮黄昏而至,马蹄络绎,拂晓而出,铃声脆响。古镇生机,尽在此间。

    唐家马店为岩脚古镇商业繁荣之缩影,于2015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唐家马店深深庭院

    盐贸:古镇龙头产业

    清代以来,随着以马帮为代表的运输业兴起,唐家马店等旅店便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此后岩脚古镇的旅店业一直兴盛不衰。

    岩脚古镇旅店业的兴盛,源于商贸的繁荣,而商贸产品中首当其冲的是盐贸。

    岩脚也是川盐集散地,黔西一带十几个县的商贸中心。每逢赶场,商贸云集,人烟稠密,摩肩接踵。年长月久,街面青石光滑铮亮,承载着古镇繁华的历史。街头人流如织,商铺连片,丰富多样的农特产品、绚烂斑斓的丝绸布缎、各式各样的手工艺品令人目不暇接,繁华街市、林立商铺成就了这座古镇的兴隆。

    在古镇廻龙溪畔、古井旁边,新建有一条仿古盐道。青石梯步自溪而上,路边立有几尊雕塑,有赶马人、驮马、盐贸场景等内容。此情此景,让游客的思绪不由得想象到当年古驿道上的熙熙攘攘。

    据仿古盐道墙壁上的碑文显示,岩脚自明清以来,即是织金、普定、郎岱、纳雍、水城五县商品集散地,逢卯、酉二日为集,最盛时集10万人以上。商品中以盐为大宗,其次是布匹、油料、铁器等,公私合营前有盐号13家。其中,永昌盐号牌匾、庭院、店柜至今保存完好。

    旧时,西南地区之盐,多来自四川自贡,岩脚即是黔、滇两省的川盐枢纽之地。川盐经水路在乌江三合上岸,分散往云南方向必经岩脚,故岩脚富商多由盐发家,以至良田千倾、家财万贯。

    碑文还说,西南营盐,官盐为主,私盐为辅,因运途遥远艰难,历经兵匪盘剥,故盐价昂贵,有“斗米斤盐”之说。岩脚盐商,多有武装护送,人马枪支上百,仍难免“走水”,故有“一滴盐,千滴汗”之说。但每日上万银元的交易,却带来了古镇各行各业的繁荣,实为百二十行之龙头。

    明清时期,盐商汇集,购田置宅,开盐号、办盐运。至民国,共有同春和、永昌公、天镒公、裕丰厚、崇修公、鼎新强、福兴强、恒泰、义信荣等13家盐号,成为引领当地经济发展、市场繁荣的龙头行业。

    深宅大院隐富豪

    岩脚是从清代逐渐形成的商贸古镇,时称“羊场”。因处安顺到水城、郎岱到大兔场(今纳雍)和平远(今织金)的古道交汇点,成为繁华商埠。在羊场集散的物资以盐、丝绸、布匹、烟土、日杂用品为主。

    走在街头就能发现,街道店铺均为前铺后宅,铺后便是富商深宅大院,建筑风格多为徽派、浙派。有的青砖黛瓦,有的斗拱飞檐,有的四合天井,有的楼墙高大。永昌盐号、龚家药铺、龙幼安宅、谢家茶楼等,都是当地现存的名楼。

    其中,位于唐家马店隔壁的谢家茶楼很有特色,建于清光绪年间,是往来客商聚集休闲娱乐洽谈生意之所。站在院子里一看,建筑为两层,二楼有走廊及栏杆,四合院式,院坝宽敞。

    谢家茶楼现状

    据院子旁的牌匾上介绍,该茶楼为谢氏光绪年间所置,旧时镇上士绅、往来客商常在此雅集,或唱和、或神侃、或戏曲、或评书、或小说,均在闲茶泡饮之间。此楼为两进四合天井,有大厅、包间、套房,亭阁互通,廊榭相连。环境背河面山,爽气袭人,实为雅集合友、迎来送往之佳境。

    岩脚商贸的繁荣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地修通了公路,一直活跃了几个时代的马帮才从人们的视线中慢慢消失。随之消失的是那赶集日上10万人的茫茫人海,只有这些保存下来的古建筑,还能见证那段历史的高光时刻。

    人间烟火味浓烈

    来到古镇,镇上美食是游客必体验的项目。古镇美味古来有之,流传到现在的传统美食及其加工技艺,至今还有很多被人们所向往。

    如今古镇依然闹热。

    现在满街打着“煤油灯烙锅”招牌的烙锅,传说是当年马帮到来时,赶马人晚餐、宵夜吃烙锅,均用煤油灯在锅底加热烙食物,用煤油灯照亮就餐,煤油灯成为当时为烙锅加热和照明的用具。因此,“煤油灯烙锅”从习俗演变成了今天的烙锅美食品牌,一直传承至今,成为当地响当当的宵夜美食。

    岩脚肉饼也很出名。在老街中段有一家“吴记百年老字号宗玉肉饼”老店,一间老屋,老两口在制皮、制馅、包馅,然后一批一批地将肉饼团放在烙锅上慢慢烙制。肉饼由火炭烤制,每批固定在60个左右,只见烙饼老把式店主吴宗玉一直守候在锅边,用工具持续不断地从第一个翻到第六十个,这样连续一直翻烙到饼子表皮焦黄,才算烙好。

    以岩脚周边自种优质小麦为原料,用当地天然矿泉水加工而成的岩脚面条也是一绝,吃起来脆、滑、爽。岩脚面是小镇特产,起源于清朝中期,因使用当地产小麦、泉水生产,口感独特,远销云南昆明、昭通等地。现为百年老品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用麦麸酿制出来的岩脚醋,香气浓郁,健脾开胃,酸味醇和,入口不呛,可以直饮,作为佐料、配料、直饮都很完美。岩脚醋采用百年传统工艺酿制而成,清淡香醇,酸中带甜,夏天可以当饮料喝,解腻解乏。

    岩脚蔬菜米凉粉比一般凉粉弹性好,历史悠久,享有盛名。岩脚米凉粉的绝味,来自于与岩脚醋的绝配,二者结合则成“灵魂伴侣”,使得凉粉的汤料酸酸甜甜,一口下去,酸爽入心。

    古镇的每一道美食,都是浓浓的人间烟火味。

    古镇“三合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贾华

    编辑 肖阳

    二审 钟俊怡

    三审 赵宏斌

    关键词: 五星级酒店

    上一篇:

    下一篇: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