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人百进”蹲点采访】六枝梭戛:点“绿”成金 沐“光”而行_世界看点
来源:
  • 来源:当代先锋网    时间:2022-12-12 05:57:47
  • “今天透了一点阳光,走,我们去看看!”12月8日,趁着初冬里的细微暖阳,六枝特区梭戛乡副乡长陈富华,娴熟地提起桌上的红色安全帽,直奔山顶。

    这样的追“光”,早已成为陈富华的日常。每天的阳光,对于他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

    “太阳越大,光伏板发电量就越高。”原来,陈富华所追的“光”,正是位于梭戛乡安柱村山顶上的光伏板。


    (相关资料图)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梭戛乡积极探索“光伏+农业”“农光互补”新模式,建设农业光伏电站追“光”而遇、借“光”而富、沐“光”而行,讲述的正是一个个动人的绿色发展故事。

    追“光”而遇

    山,还是那片山。昔日光秃秃的山坡,如今却是光亮耀眼。

    从“光秃秃”到“光亮亮”,同一座大山,不一样的“光”,折射出梭戛乡在乡村振兴新征程上不断创新奔跑的身姿。

    “变了好啊!”每次望向这片山,作为土生土长的梭戛人,陈富华的眼里总是饱含深情。

    “以前,由于山高坡陡、土壤贫瘠,农作物根本没法生长,漫山遍野只剩石头和枯草。”记忆里荒芜的大山面貌,仿佛就跟过往乡亲们的生活一样暗淡,在陈富华的心里挥之不去。

    “亮堂的日子在哪里?”大山无言,却回荡着山里人们的心声。

    今年3月,伴着春天的脚步,一束“光”照进了梭戛的山野——梭戛乡100MW农业光伏项目正式动工。

    这个建设容量100MW,设计用地面积2448亩的典型山地光伏项目,自今年10月25日并网以来,总发电量已达到50000千瓦/时,每日发电量能3000-5000千瓦/时。

    变“光秃”为“光亮”,梭戛乡凭借独特的地理特征与区位优势,充分利用丰富的日照条件和闲置的荒山资源发展光伏项目,走出了一条高新科技打造绿色生态农业的新路子。

    借“光”而富

    “家门口把班上,致富有奔头!”这段时间,家住梭戛乡安柱村八组的刘丽,与城里的同龄人一样,过上了家到公司“两点一线”的上班生活。

    去年,22岁的刘丽从学校毕业后,正当为就业发愁时,农业光伏电站向她伸出了“橄榄枝”——资料文员岗位。

    “家里闲置的10亩荒地以每年每亩600元的价格进行了流转,加上自己每个月还有5000元的固定工资,做梦也没想到有那么好的事。”刘丽坦言,光伏项目,不仅让她对家乡的发展更有信心,还开启了乡亲们致富的大门。

    “现在,家里的亲戚们几乎都在光伏基地务工,每天都有打孔、浇灌、安装等忙不完的活儿,一个月下来有4000左右的收入,大家都干得可开心了。”刘丽向记者介绍说。

    阳光洒落光伏板,“点亮”群众致富路。

    “光伏有力,群众有笑!”六枝特区梭戛农业光伏电站项目经理张锐翔,看着眼前如火如荼的一期光伏项目建设现场,满脸欣慰。

    “目前,光伏项目已解决了当地群众200余人就业,待项目全容量建成后,后期设施日常看管维护等工作,能确保村民们借助新能源产业,就地长期务工、增收致富。”张锐翔说。

    如今,放眼望去,梭戛的大山勃勃生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就在脚下,整齐排列的光伏发电板,宛如一排排琴键,奏响着群众心中的致富交响曲。

    沐“光”而行

    大雪已过,山顶的风有些许凛冽,但望着远处一块块闪闪发光的光伏板,陈富华总感觉心里暖暖的,他说,“有光,就有希望!”

    随着光伏项目的落地,作为一个纯农业乡的梭戛,将目光投向了更“亮”的未来上——“光伏+农业”循环模式。

    “板上‘种’电,板下‘种’物!”沿着陈富华手指的方向,梭戛未来的二期光伏项目发展版图愈渐清晰——

    依托光伏板下可达到种植条件的土地资源,发展有机特色蔬菜、食用菌、艾蒿等经济作物,保证能源供应的同时,最大限度实现土地价值;

    借助农光互补理念,鼓励当地村民组建合作社,形成“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形式,改变传统农业观念,发展特色高效农业;

    以生态农业为基础,持续发展高产、高效、低耗项目,加强农户合作,为发展增绿,为村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追“光”而遇,沐“光”而行。每逢阳光明媚之日,一块块蔚蓝色光伏板宛如一片蓝色海洋,在阳光的照射下成为一道靓丽风景线,一股绿色、环保的清洁能源“滋润”着梭戛的山与人。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屠琪

    编辑 胥芬芳

    二审 刘思博

    三审 刘丹

    关键词:

    上一篇:

    下一篇: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