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如画】全国人大代表、石阡县龙塘镇大屯村党支部书记周绍军:2.3万多亩茶园基地 “青叶子”变成“金叶子”
来源:天眼新闻    时间:2022-03-10 12:28:26

开篇:

南方有嘉木,黔地出好茶。

一杯好茶离不开好的生态。贵州山清水秀,种茶得天独厚,是全国唯一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寡日照、无污染兼具的茶区,造就了贵茶与众不同的优良特质。

生态,是贵州最大的资源,也是最大的优势。作为全国首批、西部唯一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在贵州,山山披绿装,2021年,全省完成营造林36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2.12%。一株株油茶树绿了山头,富了群众,成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一个缩影。

如今,一幅“生态美百姓富”的美丽画卷正在多彩贵州徐徐展开。

核心提示:

周绍军,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石阡县龙塘镇大屯村党支部书记,过去20多年,他立足前沿探寻石阡苔茶产业发展的路子。

如今,大屯村从上世纪仅有的600亩苔茶,发展为2.3万多亩茶园基地,涉及茶农1.15万人,村级集体经济也从原来的100万元提高到了500万元。

周绍军希望,在不久的未来,石阡苔茶能成为国家免检产品,苔茶产业成为代代相传的“子孙茶”。

全国人大代表、石阡县龙塘镇大屯村党支部书记周绍军

五斤“包谷烧”烧出了产业

在外人眼中,周绍军是远近闻名的“茶书记”,但其实这位茶书记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酒经历。

贵州人把玉米酿造的酒称作“包谷烧”,这与石阡苔茶有什么样的关联?

2001年以前,周绍军是广东打工大军中的一员,十多年的打工经历,看到了国家日新月异的发展。当时,周绍军已收入颇丰,然而他一直没忘记对家乡的思考,用他的话说:“满脑壳都是农村问题”。

2001年,周绍军回到大屯当选村主任。大屯村山上600亩的茶园就像鸡肋,有人过问、没人打理。周绍军回忆,当时村集体仅有的600亩茶园是以每年一万元租给浙江客商经营,采茶季节就眼巴巴看着优质的茶叶空运到浙江。

都说优质茶叶,到底有多优秀?他开始查阅资料,遍访村民,了解到石阡种茶历史悠久,盛产的苔茶是贵州“三大名茶”之一。汉代杨雄的《方言》、唐代陆羽的《茶经》、北宋、明清都有记载。周绍军愈发坚信,石阡苔茶大有可为。

于是,当选村主任后,他积极鼓励村民种植茶叶。然而,反对声音不断袭来:“茶叶能当饭吃?”村民普遍认为,农民就应该种粮食。

为动员村民,周绍军和党员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进到一户,一坐就是七八个小时。

“我‘楞是’打了五斤包谷酒。”2005年一天夜里,周绍军把村里的老农们约在一起,一边倒着小酒,一边和大家侃。

“行嘛,我们跟你种茶。”半夜,5斤包谷酒喝完,被周绍军诚意打动的村民站了起来,作出承诺。

那一年,周绍军带领大家租挖掘机、背干粮、打手电,夜以继日平整土地、栽种茶苗。很快,全村茶园突破8000亩。

2010年,周绍军当选村党支部书记。他带领村民深耕一叶小茶,如今,在他的带领下大园子、消溪、席家山周边7个村把茶园面积扩展到2.3万亩,还成立了茶叶合作社,办起了茶叶加工厂。

2013年,以大屯为中心的连片茶园成为省级示范园区,融入全省700万亩的大产业中。2016年,大屯产业园获得“国家级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示范园区”。2019年,全村年人均收入升至9450元。

如今,特色茶产业已具规模,大屯村从20世纪仅有的600亩苔茶,发展为2.3万多亩茶园基地,涉及茶农1.15万人,村级集体经济也从原来的100万元提高到了500万元。

指导茶农种植茶树

把石阡苔茶做成子孙产业

“有这么好的政策,我们咋就不能为子孙做些事?”这个话是当年周绍军在动员老百姓种茶叶经常说的话,把石阡苔茶做成子孙产业是他一直未变的初衷。

茶叶种植和生产上已初步成效,为推动茶产业更快发展,当地引进了浙江一家茶叶生产公司管茶制茶。然而,由于种种原因,2014年至2015年,茶园两年没有采得一枚芽茶。

眼看着茶叶发展遇到瓶颈,茶产业不能就此走向绝路。在村民大会上,周绍军表态:“我要让茶园复活!”

为此,周绍军多方奔走,向专家求教,向部门求助。

2015年,周绍军放弃自家的养牛场,用家产抵押向信用社贷款260万元,建起了大屯兆豐专业合作社,并募集资金965万元,建成石阡县龙塘镇大屯村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让村里的贫困户和其他茶农都入股茶园加入合作社共同经营。

2016年,周绍军在贵州省农科院生物研究所相关专家的帮助下,不仅实现了茶园“复活”,园内还建成20多个茶叶育种基地和翠芽毛峰加工生产线,合作社成为全县唯一进入贵州特色产业研究院的茶叶专业合作社,年产茶青50吨,生产名优茶3吨、大宗茶20吨,人均种茶增收2000元。

茶园的改变和周绍军的付出被大家记在心里,鼓舞着大屯人。但周绍军知道,要把产业做大做强,需要人才,也需要更多人加入茶产业大军。

为此,周绍军经常联系大屯村在外务工的村民,动员他们回村发展茶叶。

48岁的柴帮文结束了26年的广东打工生涯,回来后以土地和资金入股合作社并担任副理事长,把上挂塘组茶园打造成万亩茶区的示范园。

当兵复员的祝光明,毅然放弃外出就业,回村发展了63亩无花果作为园区支撑产业。

“把我们的茶叶做成国家免检产品。”当记者问周绍军对于石阡苔茶的发展有什么愿望时,老周铿锵有力地进行了回答。

周绍军在茶园

乡村振兴离不开专业人才

今年的全国两会,记者了解到,周绍军带了两份建议,其中一份就是有关乡村振兴以及苔茶产业的人才引进。

对此,周绍军深有感触。

时钟拨回2015年,当时大屯茶产业面临着瓶颈,周绍军为此孤注一掷,用全部身家贷款260万元为苔茶产业寻求生机。

“当时我简单地以为只要把标准化的生产车间建立起来,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回想当初,周绍军记得,当年他解决生茶中遇到的问题,几乎每周往返于石阡和贵阳之间,网约车都坐了上百次,遇到了问题就找专家咨询。

后来,他才意识到,一个标准车间的建立仅仅只是一个开始,产业的发展从种植、生产、销售、品牌建立、文化发掘都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用周绍军的话说就是:“我们的产品质量没问题,是有机茶,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但怎么让人家知道,怎么做大做强,怎么把苔茶推向全国、走向世界,这都需要一一去解决。”

20多年来,通过周绍军和大屯人的努力,在政府的引导和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下,周绍军一步步把大屯的茶产业盘活,让石阡苔茶走向市场。

随着茶产业步入正轨,周绍军意识到提升茶农标准化管茶、种茶、采茶、生产、销售等环节,需要更为专业化的知识和技术的注入,也就是专业人才的注入。

最近5年,借助省农科院帮扶石阡优势,周绍军多次邀请各级茶产业专家到园区指导茶农种茶,开展各类茶叶技能培训100余次,受益群众近两万人次。他知道,专业的人才成为大屯和石阡苔茶发展的关键,产业振兴、乡村振兴都离不开强劲的人才队伍活源注入,这也是他带到全国两会上的建议。

“注入人才,培养人才,让我们的茶农变成真正意义的新农人,苔茶能成为国家免检产品,这才真正能实现‘子孙茶’产业。”采访结束,周绍军再一次强烈地表达了招纳贤士的心愿。

策划 刘丹 王奇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廖尚海

编辑 章虹

编审 干江东 张传保

关键词: 村党支部书记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