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新四化蹲点采访】毕节纳雍:利园街道建起乡愁馆,为“乡愁”安个家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又是一张窄窄的船票。在这个异地扶贫搬迁乡愁纪念馆里,每个搬迁到此的居民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乡愁”。
近年来,利园街道不断丰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助力乡村建设,设立乡愁馆。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近日,记者走进利园街道的乡愁馆,土碗、背箩、扒草架、石碾子等映入眼帘。这些在城市中早已看不见的老物件,陈列在各个角落。据介绍,该乡愁馆内的展品都是群众搬迁之前的用品。在这里可以看到村民以前所居住的土屋,以及其恶劣的居住条件和自然环境。
“我觉得乡愁就是要让年轻人知道过去的苦,才能体会到今天的甜。”这里的负责人介绍道。利园街道扶贫搬迁安置区,让困难群众从困难的居住地搬迁到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公共设施齐全的新农村。群众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不能忘了乡愁。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孟祥可
编辑韦依
编审王璐瑶杨韬
关键词: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