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年,罗甸县菜农一年每亩收入约五千元,随着“菜—稻—菜”一年三季四收高效接茬模式的推行,亩收入达到三万元左右。这种水旱轮作方式,既有利于减轻病、虫、草害,保障粮食安全,还能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如何通过提高蔬菜的产量和效益来增加农民收入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孟平红说道。
作为贵州省农科院蔬菜团队带头人和省蔬菜专班副班长,近年来,孟平红带领团队以科技破局,率先在贵州提出并开展蔬菜“321”高效种植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促进种植制度变革和农民增收。
针对贵州耕地少、农业效益差、农民收入低的问题,孟平红团队以省内19个县为试点,结合各地气候特点和市场需求,研究总结出适宜贵州不同区域的蔬菜一年多茬高效种植模式100余套,实现蔬菜产业由“185”(年亩产值1万元、8千元、5千元)向“321”(年亩产值3万元、2万元、1万元)的转型升级。
“看到农民因科技种菜增收致富,我感到非常欣慰。”孟平红说。
除了解决生产及技术上的难题,孟平红还带领团队长期奋战在农业生产一线,通过从农村基层和科技一线发力,为全省乡村振兴提供技术服务。
“经过省、市、县、乡四级联动,我们组建了由167名蔬菜科技特派员组成的专家服务团队。”孟平红说,近年来这支队伍通过集中授课、田间指导、远程连线指导、驻村入户等方式,累计培训基层农技人员、企业合作社、农民7.92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8万余份,培养了一大批专业农民成为贵州蔬菜产业的“造血细胞”,打通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最后一公里”。
孟平红在助农增收、科技帮扶的这条路上一走就是33年,她始终认为,科技创新要反映民之所需、民之所向,农民群众对科技的需求,就是农业科研工作者创新的方向和动力。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我有责任当好人民的传声筒,传递好来自田间地头的声音。”孟平红说,今年关注的依旧是“三农”问题,会把关于支持贵州打造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省等相关建议带到两会,为推动贵州农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农科人的力量。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郭立
编辑韦依
编审王璐瑶杨韬
关键词: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