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首批贵州省“两山”基地命名授牌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贵阳举行。贵州省生态环境厅对首批6个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进行命名授牌。
授牌仪式现场
据介绍,2021年,省生态环境厅对照《贵州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管理规程(试行)》规定,在属地市州政府预审和推荐的基础上,经过资料审核、现场核查、社会公示和会议审定等严格的核查工作程序,花溪区、湄潭县、麻江县乌卡坪生态蓝莓产业园、西秀区大坝村、黔西市化屋村、兴仁市鲤鱼村被遴选命名为贵州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高原明珠、公园城市-花溪区
被遴选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6个地方,结合当地在巩固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成效,协同推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探索,因地制宜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绿色发展成效初步显现。
其中,花溪区全面推进“城景融合、产城融合、城乡融合”,探索了具有花溪特色的“公园城市·全域融合”多产业“两山”转化模式。
茶乡-湄潭
湄潭县依托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以茶产业为代表的生态产业,探索出一条“荒山变茶山、茶山变金山”的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
生态蓝莓园-麻江乌卡坪
麻江县乌卡坪生态蓝莓产业园厚植“生态优势”、做全“生态链条”、做强“生态经济”,全方位发展蓝莓绿色生态产业,用蓝莓串起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富美新坝-大坝村
西秀区大坝村历经“穷山恶水—治山理水—显山露水”不懈探寻,以本地金刺梨的种植、加工、产销一体化为主导产业,趟出了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乡村振兴“两山”转化之路。
黔西市化屋村充分挖掘和保护本地壮美的峡谷风光,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生态旅游开发为突破口,将自然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成为加快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乌江源百里画廊-化屋村
兴仁市鲤鱼村在村级单元大胆创新实践,依托本地自然生态资源,深挖“旅游+”“文化+”“水+”等业态内涵,从“靠山靠水”到“护山护水”再到“亲山亲水”,最终收获一片好山好水。
这些地方持续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筑牢生态产业转化根基,围绕自身环境特点和生态资源优势,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本地模式和机制,长效保障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美丽中国建设的贵州代表。
亲山亲水-鲤鱼村
据悉,今后,在向生态环境部推荐申报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时,省生态环境厅原则上在已获省级命名的地区中择优推荐。
截至2021年底,贵州共有9个县域创建并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命名,它们是贵阳市观山湖区、花溪区和遵义市汇川区、红花岗区、仁怀市、正安县、凤冈县、习水县、绥阳县;共有5个地方创建并获得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命名,它们是贵阳市乌当区和观山湖区、遵义市赤水市、铜仁市江口县太平镇、黔西南州兴义市万峰林街道。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奇
编辑 章虹
编审 赵宏斌 张传保
关键词: 创新基地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