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在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市卡萨巴列区,有一所“中国学校”。在这里,学生们除了学习当地课程之外,还可以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不少学生都能说简单的中文日常用语。
“中国学校”原名“319小学”,创建于1999年,就读于这所小学的孩子很多都家境贫寒,甚至是留守儿童。“以前,对于孩子们来说,外面的世界遥不可及。”校长秘书卢汉·梅洛说,“为了帮助孩子们打开眼界,喜爱中国文化的时任校长罗萨里奥·马丁内斯提议把校名改为‘中国学校’,他认为这有助于让当地的孩子们了解地球另一端的中国,了解更广阔的世界和更多元的文化。”
2004年,“319小学”正式更名为“中国学校”。从此,这所学校与大洋彼岸的中国开启了更多交流合作。
“中国为学校送来了电脑等先进的教学设备,同时提供了资金援助,大大改善了学校的教学条件。学校利用有利资源,设立了与中国文化有关的课程。”梅洛欣喜地说,后来,中国志愿者来到学校,教学生们书法、剪纸以及其他中华文化知识,“孩子们的课程更加丰富了,对中国的了解也更加充分了。”
中乌两国政府还专门为学校设立了奖学金项目,满足了不少师生到中国看一看的愿望。“当老师告诉我们可以去中国时,我激动得快要哭了。”学生克里斯蒂安说,“在课上畅想过无数次的场景变成了现实。我们爬长城、游故宫、和中国朋友踢足球,还乘坐高铁游览……那一切至今还历历在目。”
“‘中国学校’给我们带来了希望。”校长玛利亚·苏姆这样评价。在中国政府帮助下,“中国学校”的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课程设置更加丰富,孔子学院的老师定期来此授课,每年前往中国的奖学金名额更是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动力。“孩子们走出了卡萨巴列区,真实地感受到了外面的世界,看到了学习和拓宽视野为自己成长带来的一切可能。”
如今,在距离老校区几个街区外,新的教学楼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全新的校舍由中乌两国共同建设,建筑面积达1800平方米,设有12间教室,可以在老校区700名学生的基础上再多容纳300多名学生上课,此外还有2000平方米的室外草坪和空地。苏姆十分感谢中国为推动乌拉圭教育事业发展作出的贡献,“当卡萨巴列区的孩子们走进新的校舍,他们便会相信,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正等待着自己。”
卡萨巴列区负责人桑德拉·内多夫表示,教育关乎国家的未来,新校舍建成后让更多孩子有机会享受平等的教育机会。“中国政府看到了卡萨巴列区和乌拉圭的真正需要,‘中国学校’是乌中两国信任和友谊的体现,让更多儿童实现了自己心中的愿望。”
X 关闭
X 关闭
- 1如何让居民5分钟使用到各种设施?沙特“线性城市”来了
- 2AMD实现连续8个季度的增长 季度营收首次突破60亿美元利润更是翻倍
- 3转转集团发布2022年二季度手机行情报告:二手市场“飘香”
- 4充电宝100Wh等于多少毫安?铁路旅客禁止、限制携带和托运物品目录
- 5好消息!京东与腾讯续签三年战略合作协议 加强技术创新与供应链服务
- 6名创优品拟通过香港IPO全球发售4100万股 全球发售所得款项有什么用处?
- 7亚马逊云科技成立量子网络中心致力解决量子计算领域的挑战
- 8京东绿色建材线上平台上线 新增用户70%来自下沉市场
- 9网红淘品牌“七格格”chuu在北京又开一家店 潮人新宠chuu能红多久
- 10市场竞争加剧,有车企因经营不善出现破产、退网、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