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菜粑”“蒿菜粑”“清明粑”……在贵州省黔东南州、铜仁等地,老百姓对清明节的美食“粑粑”虽然叫法不同,但这一传统时令美食一直被传承下来,受到人们的喜爱。每年清明节前后,当地人都会去田间地头采摘鲜嫩的白蒿来制作棉菜粑、清明粑,和家人一起品尝春天味道,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浓浓思念。
岑巩:传统美食棉菜粑 舌尖上的“清明味道”
清明节前,黔东南州岑巩县㵲水街道马坡村的焦仪芳一大早便和婶娘、嫂子们忙着准备棉菜粑的制作材料。她们一边将浸泡好的糯米和粘米滤干水分,准备制作米面;一边烧柴火把自制的腊肉煮熟,然后动作娴熟地把煮熟的腊肉切丁,分别与备好的盐菜、香椿炒香。
在当地的特色小吃中,棉菜粑算是一个独特的美食,她们会根据个人的口味炒制不同的馅料,有豆腐肉沫馅、花生芝麻馅、盐菜腊肉等多种口味。
棉菜粑又叫白蒿粑,野生白蒿是制作棉菜粑必不可少的天然食材,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特别是这个季节的白蒿最是细嫩,做出来的棉菜粑是最好吃的。
棉菜粑的制作工序比较复杂,不仅要精心制作馅料,主要食材的搭配比例和浸泡时长也很关键,需将糯米和粘米冷水浸泡10个小时左右后用簸箕把水分完全滤干、然后混合制作成米面,再将熬制好的白蒿酱汁趁热倒入备好米面的盆中搅拌、反复揉压,直到两者充分融合,这是制作棉菜粑最重要的环节。
揉好的面团结实而光滑,拳头大小的坯料压扁,逐个包入备好的各种馅料,封口揉圆,然后垫上一片柚子叶放入蒸笼,放满后盖上盖子大火蒸半小时左右,美味的棉菜粑就蒸熟了。刚蒸好的棉菜粑软糯清香、色泽如碧玉,伴随着柚子叶的清香,让人垂涎欲滴,左邻右舍和亲朋好友们都来趁热品尝,一起享受春天的美味。
(岑巩县融媒体中心 何晓燕 李昌焯 沈启照)
万山:清明“食”节“清明粑”飘香
思在清明,念故人的一世生平;食在清明,品春天的一抹鲜美。清明时节,铜仁万山人会吃一种特殊的美食,俗称“清明粑”。
灶里的火烧得正旺,锅里的蒿菜被不停地翻炒。今年,唐文凤和邻居们准备了30斤面粉,几家人一起做“清明粑”吃。
在厨房里忙活前,唐文凤需要做的就是提前准备好蒿菜。每年三月,万山的乡间田野中随处可见“清明粑”的原材料——蒿菜,对于唐文凤来说,辨认蒿菜轻而易举,利索地摘完一筐蒿菜后,清洗干净,然后切碎放入锅中开始煮制。
经过20分钟的煮制,蒿菜变得软糯粘稠,把煮好的蒿菜慢慢地加入到面粉中,把面团揉好。“清明粑”制作最重要的一步便是这一步,普通的面粉在加入蒿菜后,就像是被注入了“灵魂”,乡间野菜的清香在不停的揉搓中和面粉完全融合,最后变成一个个绿色的面团,充满了春天的味道。
在唐文凤揉面团的同时,厨房里在精心准备“清明粑”馅料。农家的腊肉和剁椒,新鲜的香葱和豆干全部切成丁,在油锅里被混合翻炒。将揉好的蒿菜面团捏成拳头大小,再加入馅料最后变成“清明粑”。唐文凤家做的“腊肉豆干”馅的“清明粑”深受万山人的喜爱。
把包好的蒿菜团放上蒸笼,等上一个小时,一个个软糯香甜、色泽青翠的“清明粑”便可出炉了。新鲜的“清明粑”软绵绵、糯滋滋,野菜的清香在舌尖缠绕,再加上“腊肉豆干”馅,品尝起来口感更是层次丰富,美味十足。
“清明粑”是万山区一种传统的特色美食,对于万山人来说,“清明粑”不仅是一种味道,更是一份情感的传承。
(万山区融媒体中心 文/孙菁 欧洋 图/彭俊 叶顺强 肖浩)
来源 新华社客户端贵州频道
编辑 曾田
编审 田旻佳杨韬
关键词: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