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我和你的离别,是来日,另一个家庭的团圆。”在人生的终点,有这么一群人义无反顾地捐出有用的器官或遗体(组织),去救治濒危病人,促进医学事业发展。3月25日,贵州省红十字会将举行“生命的意义——2022年贵州省红十字会人体器官捐献缅怀纪念活动”,纪念曾用“夕阳之光华,照亮他人之生命”的人体器官捐献者。
贵州12.9万余人成为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
山风呜咽,鲜花寄哀思。开展公民逝世后人体器官捐献缅怀纪念是《贵州省人体器官捐献条例》赋予红十字会的一项重要工作职责。由贵州省红十字会主办,贵州省人体器官与细胞组织捐献管理中心、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贵州省人民医院、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龙里县红十字会、贵州龙凤园陵园有限公司承办的“生命的意义—2022年贵州省红十字会人体器官捐献缅怀纪念活动”在贵州龙里县龙凤园陵园举行。
届时,省红十字会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全体人员、龙里县红十字会代表、三家医院协调员代表、媒体代表、志愿者代表将怀着崇敬而又庄重的心情,代表社会各界向捐献者默哀致敬;在伫立的人体器官捐献纪念碑前,凝视着碑上一个个闪亮的姓名,献花;在《感恩的心》优美的旋律中,表达深切的缅怀。
省红十字会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2年3月22日,贵州省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人数累计达到12.9万余人;该中心累计见证捐献案例664例,1811名器官衰竭患者得到救治重获新生。捐献者的善举使生命的价值得以升华,为世人树立了榜样,向社会展现了“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让更多人了解这项拯救生命的重要工作,进一步推动人体器官捐献事业发展。
器官捐献让生命接力
“生命接力赛”一直是器官捐献永恒不变的主题。其赛程各个环节无不书写着“我的生命被你拯救,你的生命由我延续”的融融爱意。
当人生走到终点,你是否愿意捐献器官,为一个即将凋零的生命画上新的起跑线?
79岁的唐群贤给予了肯定的回答。他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几十年的从医生涯让这位老教授深知器官对于一位重病患者的意义,他曾不止一次公开谈论过,愿在去世后为自己一生热爱的、奋斗的事业做出最后的贡献。
2021年7月份,唐老先生因为心梗抢救无效,医生宣布脑死亡。他的儿女尊重其生前意愿,同意捐出父亲的器官让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得以延续。女儿唐雯闪烁着泪花对记者说:“当他的器官在另一个人的身体里重新焕发功能,对我们家属而言,比化成一炉灰、一缕青烟更有意义。”
生命的接力赛,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无私的奉献,爱与希望的接力棒才有机会传递。
传递者也称为“生死之间的摆渡人”,他们还有一个更为大众所知的称呼: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
王雄是贵州省红十字会一名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2013年至今,他的工作日常是奔走各地医院、宣讲捐献政策和法规、协助完成捐献……
拒绝、犹豫、同意、再拒绝、再同意……因为涉及到器官捐献,协调员见证了家属多次的情绪反复,但王雄从来不劝,“我是协调员,不是劝捐员。我的工作是在别人人生中过不去的那个坎上出现、倾听,让他们觉得有肩膀可靠,相信我会帮他们把事情处理得更好。”他停顿一下,坚定地说道:“协调捐献成功,挽救了另一个生命,固然好,但即便捐献不成功,也并不遗憾,尊重每一个家庭的选择。”
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微信公众号。
因为尊重,才使越来越多的家庭对于死亡和生命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进而毅然选择把“重生”的接力棒,递到困境者手中。
每当大海(化名)用手抚触自己的后腰时,都能感到一股暖流在那里蓬勃涌动。
从绝望到肾移植成功,再到身体恢复良好,他经历了别人一辈子都无法经历的困境。“就像你走到了悬崖边,马上就要跌下去了,这时候,有一群人接力将你拉上来,这是一种劫后余生的感觉。”
大海,33岁,贵阳人,一名肾脏移植受益者。他没有用过多的言语形容自己与病魔斗争的历程,而是不停地对器官捐献者、协调员、移植手术的医务工作者表达着内心的感激。
大海说,今后也想成为一名器官捐献志愿者,“因为淋过雨,所以也想给别人撑伞”。
省红十字会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一席话令人深省:“生命的接力赛并没有随着受捐者移植了新的器官戛然而止,赛道反而是无限延长,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其中。因为爱,让多彩的生命变得更加璀璨。”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丹
设计 姚培
编辑 虞富文
编审 赵宏斌 廖波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