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这个时间都忙着捡蛋装箱,因为要赶在经销商上门拉货前准备妥当。”近日,位于红花岗区深溪镇龙江村得太维蛋鸡养殖场内,养殖户凡太维正麻利地将当天产的新鲜鸡蛋装箱。
2016年以前,凡太维还是一个出门面朝黄土背朝天、回家围着锅台转的农妇,但短短几年间,凡太维已经从无一技之长的农妇变成了专业的蛋鸡养殖户,不仅身份转变了,收入也涨了不少。
“以前做农业就只够基本生活,发展蛋鸡养殖后,既不用风吹日晒,一年下来收益也不错。”凡太维告诉记者,她从2016年开始建舍养殖蛋鸡,起初只养了2000羽,后来增加到7000羽、9000羽,目前存栏量已经达到了11000羽,日产蛋量8000余枚,按单价6毛钱一个计算,每天产值有近5000元。
在龙江村,像凡太维这样从普通农户变为专业蛋鸡养殖户的村民目前有37户,他们身份的转变缘于龙江村党委和外来租客的一个“约定”。
2002年春节刚过不久,龙江村来了一个外地人要租村里的闲置厂房,用于发展蛋鸡养殖。这个人名叫胡述荣,是重庆长寿人。
“我当时到遵义来考察过后,发现遵义的蛋鸡养殖市场还是一片空白,于是便萌生了在当地发展蛋鸡养殖的想法。”胡述荣告诉记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寻觅,他发现深溪镇龙江村距离中心城区近,交通便利,利于发展蛋鸡养殖。
在与龙江村党委协调厂房租赁的过程中,当时的村党委负责人得知胡述荣想在龙江村发展蛋鸡养殖的想法后,并没有在厂房的租金上过多为难,只是和胡述荣约定,“租金多少没有关系,但得答应村里一个条件,就是以后龙江村有村民想发展蛋鸡养殖,胡述荣得无条件无保留地教他们技术。”自此,胡述荣的蛋鸡产业落地龙江。
2007年,龙江村成立“蛋鸡养殖协会”,随着协会的成立,村里的蛋鸡养殖产业也逐步步入正轨。一边,胡述荣专心搞养殖,为村里其他人做示范,遇到想学技术的人就按照“约定”无条件地进行指导,从蛋鸡养殖的场地选址、防疫防病、育雏产蛋等方方面面细致耐心地对龙江村村民进行授艺传教。另一边,龙江村党委联合“蛋鸡养殖协会”发动当地村民发展蛋鸡养殖,并多次组织开展蛋鸡养殖技术培训,以保障蛋鸡养殖产业的稳步发展。
“早期,我们组织大家进行蛋鸡养殖技术的培训,现在技术都成熟了,我们就组织大家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在食品安全、日常防疫、环保等方面进行指导。”龙江村党委委员、蛋鸡养殖协会负责人刘昌文告诉记者,在龙江村蛋鸡产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村党委和蛋鸡养殖协会一直发挥着“主心骨”“指导员”的作用。随着“绿色食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健康、环保理念深入人心,近几年,龙江村主要在养殖场的食品安全和环保方面下功夫。
“鸡吃的都是玉米、豆粕、豆油等,没有其他添加剂,玉米和豆粕是给鸡提供能量,豆油既是为了增加能量,也是为了在喂料的时候减少灰尘,添加少量石粉是为了增加矿物质。”在龙江村富兴养殖场内,胡述荣带着记者参观了他的饲料存放仓库,并给记者解释了各个食材的作用。
记者跟着胡述荣在养殖场逛了一圈,除了鸡舍有些许味道外,外围环境都十分干净,当记者问其“鸡粪”如何处理,胡述荣回答,“全部都送到化肥厂做成有机肥了。”
时光荏苒。转眼间,胡述荣已在龙江村发展蛋鸡养殖有二十余年。“以前都是用人工添料,喂水都是用矿泉水瓶喂。”已是古稀之年的胡述荣回忆起20年前创业之初的艰辛,不禁有些感慨。经过多年发展,胡述荣养殖的蛋鸡已由最初的2000羽增加到现在的55000羽,蛋鸡存栏量增加了近30倍。养殖方式也由全人工变成了现在的机器喂料、添水,实现了半自动化。
在龙江,一枚小小的、并不起眼的鸡蛋,成为了当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据了解,龙江村蛋鸡养殖从2007年的4万羽发展到现在已经突破32万羽,并且全面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养殖,达到无公害鸡蛋产品标准。2021年鸡蛋年产量3960吨,销售总额3100万元,实现纯利润400多万元。
“接下来,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指导养殖户们逐步向机械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争取早日在龙江村建立起最先进的蛋鸡养殖场。”刘昌文说。
王予涵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梓颜
编辑韦依
编审王璐瑶杨韬
关键词: 红花岗区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