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北京,晴。
今天,北京冬奥会就要闭幕了。家门口的冬奥会,中国队以9金4银2铜的好成绩,创新了历史记录。而我们也因此得以见证体育盛事,在过去19天里留下职业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9人战队北京合影
此次冬奥会,贵州没有运动员参赛,而此前联系上的贵州籍国内技术官员、兴奋剂检察官也因为工作的特殊性,不能接受媒体采访。我们前方报道团队一行9人,除了王旗一人在闭环内,其余人都在闭环外,未来的“仗怎么打”?似乎一切充满未知。
到北京的第一天,走在长安街上笑到模糊
赛事研判紧跟热点
闭环内的王旗是全省唯一的注册记者,如何发挥注册记者在闭环内的现场优势,成为我们整个报道小组的工作重心。
记者王旗在主媒体中心工作
然而,初次在大型运动会上接触闭环管理,才发现闭环内无限大。各赛场班车每日从主媒体中心发出,行程几分钟到几个小时不等,但从记者所住酒店到主媒体中心的乘车用时就是一个半小时。大量的时间被消耗在路程上,大量的赛事每日在各赛区同时举行,这是一个“顾此就一定会失彼”的局面。
于是,研判赛事成了一个系统工作,从搜集信息到打电话讨论,赛事的选择,十分关键。大概是运气很好,我们赛事研判的效果很好,几乎每天都能追着热点去。
记者尚宇杰在张家口富龙滑雪场拍摄
2月6日,在短道速滑混合团体接力比赛现场见证了首金的诞生;2月7日,在张家口赛区云顶滑雪公园见证了苏翊鸣为中国队摘得男子单板滑雪项目的第一枚奥运银牌;2月8日,在首钢大跳台见证了谷爱凌在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赛场上逆转夺冠;2月10日,在首都体育馆追踪着花样滑冰男子单人滑的赛场热点……“小天冬奥日记”跟随着王旗的现场见闻,向读者们传递着不一样的冬奥见闻。
记者罗玉青、叶梅在零下的北京路边剪辑视频
深度挖掘贵州亮点
除了赛事报道,作为贵州媒体,自然想要多多挖掘冬奥会上的贵州元素。而线索的寻找,则充分体现了团队的力量。
记者曹雯采访《一起向未来》总导演付杰
从开幕式前贵州籍火炬手到开幕式上传递国旗的贵州大学生,从进奥运村的唐娃娃工艺品到在北京体验冰雪的贵州游客、在快手上抖石子为奥运健儿加油的贵州90后小伙……大家穷尽办法挖掘线索。邓刚通过战友,挖掘到了西藏边防战士雪山上堆冰墩墩、80公斤重冰墩墩在珠峰“执勤”等颇有意思的新闻;而尚宇杰则在张家口的公路上,发现了冬奥配套工程上的“贵州力量”。
记者邓刚在北京采访贵州籍蜡染设计师
随着场外工作的推进,我们的报道线索也越来越多,渐渐地在北京采访到了一些重要的奥运相关人物。比如短道速滑奥运冠军张会、知名篮球经纪人夏松、音乐短片《一起向未来》的总导演付杰、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视效总监王志鸥、“双奥”制服设计师贺阳等。每一次与重要访谈人物的交汇,都让我们更加真切地走近冬奥,了解到奥运冠军的心路历程,了解到原来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参与冬奥,了解到“科技+艺术”如何成就开幕式的惊艳,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如何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中……
主动出击诸多惊喜
冬奥会的赛场内外,体育健儿们挑战自我,勇于尝试、敢于拼搏,作为新闻记者,同样敢想敢试、主动出击,也收获了诸多惊喜。
2月8日,贵州籍歌手周深新歌唱响冬奥赛场,我们第一时间掌握信息发稿,并通过贵州日报官方微博发布话题后,引起网友广泛热议。2月11日,该话题冲上微博全国热搜榜第一,截至当日下午5时,话题阅读量已超过1亿次,话题瞬间热度最高时超过300万。这让大家倍感振奋,仔细浏览网友们的评论,竟然发现网友们将周深空灵的歌声与贵州的旅游形象联系了起来,不少人纷纷表示:“认识了周深,一定要去贵州看看。”
记者吴孟雪采访收藏冰墩墩的达人
此次冬奥会报道,我们充分践行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发布,形成了分众传播、分类覆盖的格局。同时,坚持无视频不新闻的理念,把短视频传播放在重中之重,推出了“天眼看冬奥vlog”和“孟雪说冰雪”两个视频类产品。此外,积极与中央媒体对接,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刊发图片新闻。
2022北京新闻中心记者合影
在报道后期,我们主动和参加冬奥会报道的其他媒体对接联系,策划进行跨省联动报道。共联动吉林日报、新疆日报、长城新媒体、广州日报、长江日报等媒体聚焦冬奥赛事,展现各地冰雪运动、冰雪旅游、冰雪产业态势,为冬奥会营造良好的氛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曹雯
编辑 李贝多
编审 闵捷 张婷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