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进行时】高铁桥下的春运坚守——路桥班长魏振国
2月8日,冬日的浙江嘉善县,寒风吹在脸上像针刺一样疼痛。穿着工服、系着安全绳的魏振国,脸和耳朵被冻得通红。他沿着沪杭高速公路上方的沪杭高铁转体桥拱圈外侧缓慢爬行,不时用检查锤敲击着转体梁外壁。
魏振国是上海高铁基础设施段金山北工区的一名路桥班长,他所带领的团队,平均年龄仅有28岁,负责沪杭高铁及虹桥联络线27座桥梁和10.05公里路基的日常养护维修工作。
跨沪杭高速公路转体梁主跨160米、单个转体桥梁重1.68万吨,建成时曾创下3个世界第一的纪录。2010年,随着沪杭高铁开通运行,魏振国成了这座转体桥梁的专职“保健医生”。
转体梁内部是检查的重点,魏振国等人从梁身上不足1平方米的检查孔下到第一阶拱腰里,如同进入一个硕大的“黑洞”中。
透过散射进来的光线,一条长长的斜坡进入眼帘。在检查孔的四周,魏振国在头灯的照射下,用检查锤敲击着梁壁。“发出这些清脆的声音,说明梁壁是实的。如果发出闷闷的声音,说明梁壁有空洞。”魏振国边检查边给去年新收的徒弟尤炜焓讲解。
尤炜焓是一名来自湖北宜昌的00后,这是他第二次跟着师傅进入转体梁内部。他紧跟在魏振国后面,顺着斜坡上用钢筋做成的简易台阶向第二阶、第三阶拱腰爬,同时用强光手电照射两侧3米远的梁壁和头顶4米高的顶部。站在台阶中部,魏振国掏出望远镜,顺着强光手电的照射,查看拱腰各个部位是否有渗水、露筋、掉块和裂纹。
转体梁的总跨度是320米,一次全面“体检”,魏振国和同事需用近4小时。在钻、爬、行中,他们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对各类病害能够一眼发现。(本报记者 钱培坚 裴龙翔 本报通讯员 陆应果)
下一篇:最后一页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