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走进位于遵义市汇川区板桥镇的藤编一条街,上百家农家乐、民宿分布在道路两旁。在遵义毅丰藤艺制品有限公司,各式各样的藤编产品琳琅满目。
窗边,一位老匠人正静静端坐,构思着“虎”年藤编作品,长长的藤条在他手里上下飞舞。他就是遵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娄山藤编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马毅,与藤条相伴50余载。
遵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娄山藤编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马毅
“一件藤编工艺品的诞生至少需要十几道工序,藤编产品不仅要有实用性,也要有欣赏价值。现在我们的藤编产品融入了文化内涵,已从最初的家庭用品向‘工艺品’转变,这也是我们的产品‘走出去’的致富秘诀。”说起板桥藤编的发展历程,马毅颇有心得。
近年来,随着板桥镇娄山关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的兴起和电商的发展,藤编工艺品成了当地的“爆款”旅游商品,越来越多的村民在马毅这里学习藤编技术,将经济来源“拴”在这一条藤上。
“现在,我每月工资有8000多元,妻子和儿子也学了这门手艺,再加上自家开办的农家乐,一年下来有40多万元的收入。”说起藤编带来的幸福生活,曾跟着马毅学习新型藤编技术的马天驴连连感叹,“一起学习的不少村民现在都在从事藤编工作,收入相当可观嘞!”
马毅告诉记者,为打响“藤编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大技艺传承,他积极开展藤编技能培训,参加各地举办的文化产业博览会及旅游产品展示展演等活动。2021年,马毅还到省外藤编企业考察,与浙江达成人才输送意向合作,采取包机、包车等方式,有组织点对点向用工企业输入人才,给“手艺人”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目前,已输送板桥镇藤编技术人才30余人,月薪达7000多元。
“我们现在主要在网络平台上进行销售,2021年销售额已达100多万元,今年我们将通过短期培训,把藤编技艺教授出去,让更多的村民了解非遗藤编,通过藤编手艺增收致富。”说起对未来的规划,马毅充满了期待。
据了解,在推动藤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汇川区委、区政府投资近3000万元在板桥镇打造“农民工返乡创业一条街”,板桥镇党委坚持传承红色基因,推动绿色发展,成立“娄山关村藤编支部”,采取“村委、支部、产业、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为藤编产业发展插上“双翼”,以藤编为核心产业,编出村民“致富密码”。2021年,藤编产业共带动当地200余人就业,年收入累计1000多万元。
板桥镇党委副书记郑刚表示,板桥镇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借助红色美丽村庄项目建设契机,依托板桥豆腐干、藤编、廖氏化风丹等非遗产品,建设娄山红非遗工坊,促进非遗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群众不断增收,助力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梓颜
汇川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任娅娅
编辑 段岚茜 刘诗雅
编审 闵捷 杨韬
关键词: 密码
X 关闭
X 关闭